你有臉書憂鬱症嗎?關於社群成癮的特徵與傷害
2023-11-12
2023-11-12
你有臉書憂鬱症嗎?關於社群成癮的特徵與傷害
作者:圈圈心理 1902
過馬路等紅綠燈時,是不是不自覺地就把臉書打開滑啊滑?上廁所時,可以忘記帶衛生紙,但卻不能忘記帶手機。每天睡覺前,是不是非要把社群的每一條訊息都看過一遍,才肯安心入睡? 在這個人手一機的時代,雖然科技解決了許多資訊的不便,但卻在不知不覺中為我們的心理健康帶來了隱形的傷害,比如最近流行的新名詞——「臉書憂鬱症」,你有聽過嗎?
閱讀本篇文章,你會學會:
- 何謂社群成癮?成因為何?
- 關於社群成癮的特徵與影響?
過馬路等紅綠燈時,是不是不自覺地就把臉書打開滑啊滑?上廁所時,可以忘記帶衛生紙,但卻不能忘記帶手機。每天睡覺前,是不是非要把社群的每一條訊息都看過一遍,才肯安心入睡?
在這個人手一機的時代,雖然科技解決了許多資訊的不便,但卻在不知不覺中為我們的心理健康帶來了隱形的傷害,比如最近流行的新名詞——「臉書憂鬱症」,你有聽過嗎?
根據《經濟學人》報導,一份最新出爐的學術研究證明,「臉書憂鬱症」是存在的。密西根大學學者Ethan Kross和比利時Leuven大學學者Verduyn的共同研究指出:「當人們使用Facebook的時間越長,對人生就會越來越不滿足」。
研究團隊招募了82個年輕的臉書使用者,觀察他們在Facebook上的活動,和「真實、直接」的社交生活(比如打電話、見面)兩週;每天早上10點到午夜間,以簡訊問卷的方式調查他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五次。研究發現,在問卷與問卷之間的時間裡,實驗者使用Facebook越多,他們所反映的情緒就越負面;「真實、直接」的社交生活越多,心情就越好。
同一份研究也發現,使用Facebook會加強人們的嫉妒心、社交壓迫感、孤獨感和沮喪。Facebook使用越多,人們的感受會越差;而越多的「面對面的社交接觸」,感覺就越好。也就是說,人們在真實生活中的社交互動越多,能獲得越多正面的感受。
因此,Kross 和 Verduyn 對這樣的現象下了一個結論:「使用Facebook不但沒有增加幸福感,反而還催毀我們的幸福感。」
社群成癮的現象不分年齡,以台灣而言有越來越多學生因為網路成癮的關係,而將自己關在家中,不出門互動與就學,讓許多家長煩惱。面對社群的中毒或是臉書憂鬱症,我們不應視而不見,透過本篇文章將讓大家更深的認識社群成癮的成因與潛在傷害,讓大家明白能重新審視與社交媒體的關係,學會在虛擬的世界與現實生活之間找到平衡點。
(🔍️延伸閱讀:憂鬱症的人在想什麼?微笑著卻內心悲傷, 何謂「微笑憂鬱症」?)
一、何謂社群成癮?
社群成癮是網路成癮中的其中一項,根據衛福部資料表示,目前僅有網路遊戲成癮被世界衛生組織在《國際疾病分類》(ICD-11)正式列為精神疾病:「遊戲障礙症」(Gaming disorder),定義為一種遊戲行為模式(網路或電視遊戲)。要診斷出遊戲障礙,其行為必須有足夠嚴重性,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重大損害,通常至少會持續12個月,而雖「社群成癮」並非為精神疾病,卻已成為大部分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
定義
指個人對社交媒體(如臉書、Instagram、Tiktok、Twitter等)的使用達到過度依賴的程度,以至於影響其日常生活、工作或學習效能。而「成癮」的表現行為為長時間反覆檢查社交媒體、對獲得社交互動(如點讚、評論、分享)有強烈渴望、情緒常受社交媒體使用影響(如焦慮、憂鬱),並在減少使用時出現戒斷症狀(如不安、焦躁)。
心理層面成因
多巴胺刺激效應
多巴胺刺激效應是社群成癮成因之一,這主要是因為多巴胺是我們大腦中的一種神經遞質,它在我們體驗快樂、激勵和獎勵時發揮關鍵作用。當我們使用社交媒體並獲得正面反饋(如點讚、評論或分享)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讓我們感到快樂和滿足。這種感覺會令人愉悅、著迷,以至於我們不自覺地想要重複體驗它,從而促使我們更頻繁地使用社交媒體。
想像一下,當你發布了一張照片或一條動態,而朋友們紛紛點讚和留言,那種獲得認可和讚美的體驗是多麼美好。而這也滿足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尋求與他人的連結和認可」。因此,社交媒體以一種非常直接和即時的方式滿足了這種需求,但同時也可能讓我們過度依賴這種虛擬的肯定。
社交比較與自我認同
社交比較與自我認同是源於我們作為社會動物的本能需求——「尋求歸屬感和自我價值的確認」。在社交媒體的虛擬世界裡,我們經常看到他人的生活片段,不論是旅行照片、職業成就,或是日常的幸福時刻。這些精心策劃和呈現的生活畫面,無形中設立了一個標準,讓我們不自覺地與之比較。
當我們看到朋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美好時刻,心中或許會生出「為什麼他們的生活這麼完美,而我卻……」的想法。這種比較可能讓我們感到不安、羨慕甚至沮喪。在這種情緒的驅使下,我們可能會更頻繁地使用社交媒體,試圖透過發布自己的成就或快樂時刻來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讚賞,進而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地位。
逃避現實的心理機制
當我們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挑戰,如工作壓力、人際關係、課業壓力等困難或是個人的不安與焦慮時,往往會轉移焦點、尋求其他途徑來減輕這些不適感,在這種情境下,人手一機的時代就提供了一個看似完美的逃避渠道。
當你處在繁忙且充滿壓力的工作中時,你可能或覺得好累好煩,因此當你打開社交媒體時,看著他人分享的快樂瞬間或是各種娛樂、吸引人的內容,好像會成為一種短暫的心理慰藉擁有解脫感,讓我們暫時忘卻現實該去面對的煩惱,但同時也逐漸加深了對社交媒體的依賴,在這個虛擬世界裡,我們可以是任何人,可以無限制的分享、表達,但這同時也可能讓我們面臨該解決的事情因而拖延,造成更大的傷害。
(💡延伸閱讀:拖延症如何治療改善? 從認識拖延症,改善你拖延的根本原因!)
【課程推薦】若你正好想積極改善治療拖延症的問題,尋求專業的支持與協助是重要的!圈圈心理平台的線上課程-終結拖延 | 從失速的生活步調,找回你的執行力!已正式開課上架!
自我價值認可之需求
無論是誰都有「被認可」、「被接受」的心理需求,而這也與我們對自我的價值感有直接關聯,社群平台讓人們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成就、想法和情感,從而獲得他人的注意和認可。
而對於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自信或不擅長社交的人來說,社交媒體提供另一種身份來獲得自我價值的認可,讓他們可以重新塑造自己,展示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難以表達的面向。當這些貼文、影片獲得點讚和評論時,為心理上帶來了巨大的滿足感與自我價值感的提升,也使人們更著迷經營社群平台。
(👉️延伸閱讀:了解「心理」如何影響「生理」? 如何改善心理與生理問題)
外在層面成因
科技設計與演算法
科技設計與演算法是使我們愛上社群的重要成因之一,這主要是因為社交媒體平台的設計往往旨在吸引用戶花費更多時間在其上,這種設計不僅基於商業利益,更充分考慮我們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促進用戶的參與和互動。
為何社群平台總是出現你所有興趣的動態?就是因為演算法設計精心挑選出最能吸引你注意的內容,無論是令人上癮的視頻、吸引眼球的圖片,還是與你興趣相關的商品等,這些經過精密計算的內容使你幾乎不自覺地花費更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有時甚至不知不覺中耗費掉本可以用於其他活動的時間。
此外,社交媒體平台還經常透過通知來吸引你的注意力,無論是新的點讚、評論,還是朋友的最新動態更新。這些通知就像一個個小小的心理刺激,促使你不斷回到應用程式中,以滿足對新信息的好奇心和獲得即時滿足感的需求。
社會文化壓力
當你的朋友和同事都在談論社交媒體上的最新趨勢、新聞或是彼此的動態時,你可能會感到一種心理壓力,那就是要與他們保持同步,才不被社會的脈動所拋棄。這種感覺可能會讓人覺得必須經常檢查社交媒體,以免錯過重要的社交信息或事件,進而導致過度使用甚至成癮。
而這同時也會促使我們感受到一種,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狀態、分享生活點滴以維持社交形象的壓力,這種期待可能會讓人覺得如果不積極參與社交媒體,就可能會被社會邊緣化。
( 💡延伸閱讀:壓力是好是壞?測試你的壓力指數)
手機就在身邊
手機的隨身攜帶性與社群成癮有最直接的關係。現在智慧型手機幾乎成為我們生活的延伸,它不僅是通訊工具,更是連接我們與外部世界的橋樑,而社交媒體平台就在手機中,因此真的很難斷絕與社群的互動。
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伸手就能觸及的手機,提供了隨時檢查社交媒體動態的便利。等公車、排隊、甚至是在朋友聚會的空檔,輕輕一滑,社交媒體的世界就展開在我們面前,這種隨時就能加入的方便性,滿足與豐富我們的生活,但同時也使我們更容易不自覺地花費大量時間在社交媒體上,也讓我們產生強烈的依賴感。
這些內外在的複雜成因,使我們更難以從社群成癮中脫離,而當我們持續在成癮的毒圈中,可能會對我們的身心帶來更大的影響與傷害。
二、關於社群成癮的特徵與影響?
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先前都曾發生全球大當機,長達數小時無法使用,令網友哀鴻遍野,突顯出社群成癮的普遍性。到底該如何確認自己是否已經社群成癮了?現階段尚無具體化的標準可依循,不過可以至衛福部的網路成癮專區進行自我檢測,或透過以下幾點的特徵,來檢視自己與他人是否有成癮的狀況?
社群成癮特徵
過度使用:
- 長時間使用社交媒體,並且難以控制使用時間。
- 即使沒有接收到新信息,也會不斷檢查社交媒體。
忽視日常責任:
- 因使用社交媒體而忽略或延遲日常生活中的責任,如工作、學習或家庭義務。
情緒影響:
- 長期使用社交媒體,對自己的人生感到焦慮、憂鬱或其他情緒出現。
- 當無法使用社交媒體時,感到不安、焦慮或煩躁。
人際關係疏離:
- 社交媒體的使用影響到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可能因此與人的關係疏離,或是減少社交,沒有穩定就學就業。
生活失衡:
- 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導致生活失衡,如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或忽視身體健康。
- 因使用社交媒體而放棄了以前享受的活動,如興趣愛好、運動或社交活動。
戒斷症狀:
- 當試圖減少社交媒體的使用或被迫離開時,會出現戒斷症狀,如情緒不穩、煩躁不安或渴望返回社交媒體。
在這些行為背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成癮的問題,更是一個對自我認同的深度需求,當這些需要未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滿足時,社交媒體就成了一個替代空間。但這種依賴,特別是在無法使用社交媒體時感到的焦慮和不安,也會反應出其脆弱性和表面性。
社群成癮影響
社群成癮者可能會面臨多方面的生活和身心影響,這些影響涵蓋了從日常生活習慣到心理健康狀態的廣泛範圍:
心理健康問題
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可能導致我們焦慮和憂鬱,一個人如果長時間沉浸在社交媒體上,可能會因為社交比較而感到自我價值下降,或者由於缺乏現實生活中的互動而感到孤獨。
而有些重度成癮者,更可能出現的社群恐慌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其實就是社群成癮下的一種病症,患者會擔心自己在網路世界缺席而錯過許多事物,因此感到焦慮不安,甚至產生恐慌感。
(🔍️延伸閱讀:認識廣泛性焦慮症-廣泛性焦慮症量表以及如何改善)
身體健康問題
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或坐在電腦前可能導致身體不適,如頸部和背部疼痛。此外,也因為長期使用手機,而缺乏運動也可能導致體重增加或其他健康問題。
特別晚上在床上使用社群,可能會干擾正常的睡眠模式,導致睡眠質量下降。甚至在睡覺前可能會回想某篇社群貼文或視頻,導致自己失眠,進而讓自己每天更加疲憊。
(👉️延伸閱讀:失眠怎麼辦? 認識失眠症,擺脫失眠情形)
【課程推薦】若你想要找回自然入睡的生活方式,並從中理解大腦及睡眠的運作機制,同時運用科學助眠療法來改善失眠狀況:由莊惠珺臨床心理師以專業和實務的經驗,幫助你科學入眠「總是睡眠不足嗎?|從認識睡眠,幫助自己改善失眠困擾」
人際關係與生活品質下降
社群成癮對人際關係和生活品質的負面影響,主要在它如何重新定義我們與周遭世界的互動方式。當一個人過度沉迷於社交媒體,他們的注意力和時間往往被虛擬社交世界所佔據,這種分散注意力的習慣可能導致與家人、朋友和同事的真實互動減少,進而影響到這些關係的深度和質量。
隨著這種現象的加劇,社群成癮者可能發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孤立,缺乏深入和有意義的人際交往。同時,由於長時間聚焦於虛擬互動,他們可能忽視了其他生活領域,包括職業發展、學習進步、休閒活動乃至基本的身體健康,這些都是構成全面生活品質的重要部分。
總之,社群成癮不僅限制我們在現實世界的活躍度,也削弱了他們的社交技能和生活質量,將他們的生活重心過度偏向虛擬世界。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或身旁的人,可能開始出現社群成癮的行為時,這是一個關鍵時刻,提醒我們需要開始認真對待這一問題,這不僅僅是一種習慣的改變,更是對自己生活與人生負起責任。
如果你發現自己難以獨立應對,不要害怕尋求幫助。與家人、朋友分享你的擔憂,或者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重拾生活的主導權,享受現實世界的美好。
(🔍️延伸閱讀:完整四大心理攻略-心理諮詢/心理評估/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不同)
💡想知道關於社群成癮會造成哪些身心的後果,以及有哪些方法能調適與改善?請點選:「5個改善社群成癮的解癮秘技」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因著科技與交通的發達,遠距離的愛情已經是許多人會選擇的方式之...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經常發現自己被他人的期望所左右,不論是在...
社交恐懼一直是心理上棘手的議題,最大的原因在於不少社交恐懼者...
睡眠課程是一種能夠即時為我們提供幫助的便利資源,這些課程會由...
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自己置身於人際關係的迷...
以畫圈圈的概念,變成一個頸枕與耳機的意象,彷彿舒服地躺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