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童癖者在想什麼?關於戀童癖的5大心理
當我們在新聞上看到關於孩子受害或被性侵的報導,總會讓人感到無比的憤怒和失望。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年國內通報的兒少性剝削被害人達到2271人,而這些被通報的數字背後還有多少未被發現的痛苦,到底為何有人會想要傷害這些正在長大的無辜孩子?這些人到底在想什麼?
當我們在新聞上看到關於孩子受害或被性侵的報導,總會讓人感到無比的憤怒和失望。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年國內通報的兒少性剝削被害人達到2271人,而這些被通報的數字背後還有多少未被發現的痛苦,到底為何有人會想要傷害這些正在長大的無辜孩子?這些人到底在想什麼?
近期因為知名藝人持有未成年少女的不倫影片,引發眾人在網路上撻伐,大眾也紛紛開始關注許多與「性」有關的觸法議題,希望可以藉此警戒,並好好的保護自己及身旁的人。而性剝削、性侵害、性騷擾、性暴力四個專有名詞也是許多網友經常搞混的性犯罪類別,透過本篇文章,讓我們一次搞懂此四者的差異,幫助我們更能防範於未然喔!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拖延症幾乎成了一種「流行病」,普遍影響著各年齡層的人們。然而,大眾對於拖延往往有許多誤會,常將一個人拖延的問題,歸咎於他的懶惰或缺乏自制力。雖然在某些角度來看,這很正常,畢竟兩者在外在行為來說是很相像。但根據外媒《CNN》的報導,來自洛杉磯Little Thinkers Center的執行主任兼臨床心理學家Jenny Yip博士指出,拖延與懶惰其實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在日常生活中,不乏聽到許多人在開始做事前常常糾結許久,或找很多藉口來逃避面對問題,不斷拖呀拖,直到最後一刻才匆忙完成任務。雖然事情最終得以解決,但內心深處卻是一片崩潰,因為他們知道,這樣的情況還是會再次發生,形成一個令人疲乏的惡性循環。
當我們面對親友的自殺,措手不及的驚恐與突如其來的打擊,必將帶來強大的痛苦和悲傷,令人難以言喻。每當自殺這樣的悲劇發生,逝者的背後,總有那些默默承受失去親人之痛的遺族。這些被留下來的人們,曾經與逝者有著深厚的情感連結,而逝者選擇結束生命的方式,也讓他們成為沉痛與悲傷的承載者。
在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時常可以透過社群媒體看到親友的生活狀況,有充滿幸福的生活,也有流露心中苦痛的時候。而當有親友在平台上表達自己有輕生的想法時,我們的心總是瞬間緊緊的揪住,擔憂與無助交織在一起,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危機、也不知道該如何回應,甚至感到害怕,擔心自己錯過幫助他們的機會,引發無法挽回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