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人都沒轍的「寄生」家人?關於家人的自處與調適策略

2023-09-13

全家人都沒轍的「寄生」家人?關於家人的自處與調適策略

2023-09-13

全家人都沒轍的「寄生」家人?關於家人的自處與調適策略

作者: 圈圈   1621

提及家人,你是否曾有印象新聞報導聽到的社會事件,某個家庭中的手足沒有正當穩定工作,扮演著啃老族,親友對他感到相當頭痛。而在你的家中是否也有一位正在寄生的家人呢?


閱讀這篇文章你會學到...

  1. 理解「寄生」家人的背後原因?
  2. 該如何設立彼此的界線?
  3. 因應「寄生」家人的思考策略與情緒調節方法

 

寄生上流這一步電影中,講述一組平民家人,羨慕上流社會的家庭生活,享受各種物質,而竭力施以伎倆博取上流家庭的信任,而靠著服務上流家庭而過著富裕的生活。提及家人,你是否曾有印象新聞報導聽到的社會事件,某個家庭中的手足沒有正當穩定工作,扮演著啃老族,親友對他感到相當頭痛。而在你的家中是否也有一位正在寄生的家人呢?

 

 

這樣的家人大部分的人會形容他為「軟爛」,「軟爛」這個名詞其實就是以台語發音的「爛軟人」(la’m-nua),形容懶惰不愛工作,意指散漫、邋遢、懶惰的意思,但實際上是在描述他的行為特質和生活態度。

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中偶爾會需要軟爛一下,但若一年、三年甚至十幾年下來都是這樣軟爛的狀態,那就不一定是好事了,特別當這樣的人還是你的家人時,那又會是另外一種不同的情況了。

面對這位寄生家人,或許是每個家庭最隱藏的挫敗以及不願意說出口的痛,每當看見他躲在家裡、不出們工作、不社交、不整理家裡、只愛打電動、買點數、睡覺、等不成熟及不負責任的行為時,身為家人的我們總是感到憤怒與無奈,日復一日的責罵也讓自己筋疲力盡,親情的關係也隨之越來越差。

或許你曾思想:「都已經跟他講了好多遍為何他就是不做?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很難嗎?為什麼他會這麼軟爛?」面對這些種種的疑惑時,似乎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合理的答案,也因為無法改變這個局面,讓你數次想把他趕出家中自生自滅。

然而,面對這些憤怒與沮喪,或許可以尋找一種更健康、更有建設性的方式來處理家庭中的這種挑戰,透過本篇專欄文章提供一些建議和策略,讓你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面對這位「寄生」家人,並調適好自己的情感,找到能幫助他的好方法。

(👉️想了解更多:壓力是好是壞?測試你的壓力指數

一、理解「寄生」家人的背後原因?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如家庭、學校和社會,還有我們內心的感受和情感。這些影響,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都會深深刻劃在我們的心理深處,成為塑造我們性格和行為的藍本。當我們現在在家庭中遇到這樣讓你感到心累的寄生成員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感到困惑、生氣最後是失望。但在急於指責之前,我們也能轉換一下思維模式,深入瞭解為何他會變成這樣的背後成因,並找到能夠和家人對話的入口。

早年生活經驗:

根據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的依附理論,一個人的早期和照顧者之間的關係會影響他的後續生活。如果早期照顧者提供不穩定、不可靠或是不適當的關懷,這可能會導致一個人在成年後缺乏自我價值感,且缺乏負責任的能力。

(👉️延伸閱讀:認識童年創傷,關於童年創傷的後遺症

成長環境因素:

當一個人生活中的困難挑戰太多,如經常遭受失敗、被批評或否定,且沒有得到適當的幫助,那可能會產生「學習性無助」的心態。他們可能認為無論他們做什麼,結果都是預設的和無法改變的,從而產生逃避行為。

身心疾病因素:

有些人可能基於遺傳、腦部功能或神經化學失衡而有更高的懶惰或散漫傾向。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或抑鬱症等狀況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能量、專注力或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認知因素:

有些人可能由於個人的信念和價值觀而展現出這些特質。例如,他們可能從過往到現在完全深信自己「不夠好」或「注定失敗」,因此不願付出努力,因而不敢跨出舒適圈。

獎勵機制:

此獎勵機制的論述證明來自美國行為心理學家Burrhus Frederic Skinner,他發現若一個人的懶惰、散漫行為經常得到他人的幫助或支持,那麼這種行為可能會得到正強化。例如:因為該成員不做的事情,其他家庭成員接手他的工作或責任,或是人學會通過逃避責任來避免被批評或壓力,那麼他可能更傾向於持續這種逃避行為,稱之為負強化

當了解上述這些背後原因後,我們會發現軟爛的家人,他們在沒有意識的狀況下被這些行為習慣操控著。很多時候,他們可能並不是故意要逃避或不負責任,而是在不自覺中,由於早期的經驗、社會文化、認知信念或強化機制,他們的行為習慣已深深地根植在他們的作息中了,甚至很多時候並不是他們個人所「選擇」的結果。

二、該如何設立彼此的界線?

為何我們總是陷入不知道在該幫忙還是不幫忙的兩難中呢?主要的阻礙是因為深植於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由於從小一起長大,家庭成員間的連結往往是深厚的,充滿了共同的回憶和經歷,這種情感上的連結可能使得彼此在面對不適當的行為時會選擇容忍,而不是確立界線,因為同為家人害怕設立界線可能會破壞長久下來親情。

此外,許多家庭成員可能不習慣,甚至不知道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常常看到無法接受的事情就破口大罵,同時也可能缺乏表達自己想法的技巧,因而不知道如何傾聽他人的需求和感受,這使得確立界線更加困難。

雖然設立家庭界線具有困難,但透過理解這些阻礙和採取策略來應對,我們還是可以建立健康的家庭關係:

 

明確的溝通界線:

清楚自己的界線,並與該名家人分享這些界線及其原因,這些通常涉及時間、金錢、空間或情感的界線。例如:你不會提供給他任何金錢支援等。

勇敢堅定地說「不」:

為了維護自己的界線和心理健康,需要學會拒絕某些事情或請求。例如,當「軟爛」的弟弟再次將髒亂的環境延伸到你的房間或公共範圍,你可以不斷請他出來整理打掃,不再自主性的幫他收拾,

自我關照與尋求支援:

若在家中的家人可能因為這位寄生家人感到疲憊,請務必尋找支持系統,或找到一些能夠舒壓的休閒娛樂方式,若你真的感到被現在的家庭情境壓垮,也要考慮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來提供一些方法解決情緒壓力。

🔍️想要知道哪些心理師正在線上進行服務:請在左側篩選「可以預約」

了解家人觸發點:

這個方法有助於你更有策略地維護界線。例如,如果你知道每次和這名家人討論工作時都會變得非常情緒化,你可以選擇更溫柔、舒服或是在更適當的時候,與他們討論職業相關的話題。

彈性評估其界線:

隨著時間和寄生家人的行為變化,可能隨時需要調整原先的界線。例如,當你的軟爛姐姐開始尋找工作並展現出負責任的態度時,你可能會考慮重新設定你倆之間的金錢界線,或是當她開始更變本加厲,也可以考慮把界線踩的更嚴謹,這個彈性評估的標準在於你的觀察。

設立彼此的界線是一種對自己和家人的防護機制,保護我們不被情感、時間或資源的過度消耗所壓垮,更能夠防止「寄生家人」的過度依賴和不當的壓力,因此設定彼此的界線是非常重要的步驟。

三、因應「寄生」家人的思考策略與情緒調節方法

身為家人的你肯定也做過非常多的努力與協助,而當理解上述造成寄生家人的原因後,更是明白這並非是我們能夠控制的,或許你有許多不同夾雜的情緒,但最終還是不能讓這樣的困擾將我們壓垮,因此我們拆解關於「思考策略」及「情緒調節」的兩種方法,讓你可以更方便的調適自己。

(一)思考策略

認知再評估:

學會重新評估自己的思考。例如,當你認為:「他總是如此,已經不會再改變」可以嘗試轉換為:「他有時會這樣,但我也看到他有『嘗試』的時候」。

感知放大縮小

當覺得自己因家人過於焦慮或情緒化時,可以嘗試放大某些正向的事物或縮小某些消極的影響。例如,雖然家人今天可能沒有找工作,但他幫助了家務。

正確期待設定:

學會設定現實的期望,並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和過程,這有助於避免因對家人期待過高而感到失望。

(二)情緒調節

冥想與正念:

在情緒高漲或低潮時,學習冥想或正念練習,幫助自己回到當下,不被過去的失望或對未來的擔憂所困擾。

(👉️延伸閱讀:5款免費冥想APP推薦-冥想好處解析,讓你愛上冥想!)

即時表達情緒:

當與家人情緒有衝突時,可以試著無透過寫作、畫畫或與信任的朋友聊天,也可嘗試寫下自己的想法感受,都能幫助釋放壓力,同時也可以找一個舒服自在的地方,向信任或專業的人表達自己的情緒壓力。

(👉️延伸閱讀:情緒管理5步驟 : 改善情緒壓力,從認識自我情緒開始

日常小慶祝:

慶祝家中每一個小的正向改變,不論是家人的努力還是自己情緒管理上的進步。例如,當家人開始嘗試整理房間,即使進展不大,也給予一些正面的反饋,讓自己和他都感受到進步的喜悅。

 

面對「軟爛」的寄生型的家人,我們心中的波動往往是錯綜複雜的,這不只是他們的問題,更是我們整個家庭共同經歷的過程。透過上面的文章我們能知道,這個家人的背後可能藏有深深的傷痕、未解的困惑,或是無法言喻的期待。但請記得,每個人都有他的成長節奏和背後的故事。同理與支持是我們可以給予的最大力量,在理解與關懷之間,我們可以為這樣的家人提供支持,陪伴他們逐漸找回自己的節奏,重新站起來。

然而,我們的力量也是有限的。要確保能給予最好的支持,我們首先要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畢竟,只有當我們自己充滿活力和溫暖,我們才能真正地傳遞這份溫暖,幫助家人走出他們當前的困境。每一步,都需要耐心、愛與智慧,但我們深信,通過這你與家庭的力量,會為這位家人帶來一絲的曙光。

(💡延伸閱讀:原來還有免費心理諮商資源?!付費心理諮商 V.S. 免費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資源整理】

 

📣了解更多身、心、腦三個層面如何影響你的情緒與心理健康,透過線上課程解決你日常的生理與心理問題,找回內心原本的自癒力進而達到情緒管理。

\ 加入圈圈心理官方Line 獲得免費心理資源 / 👉️ 點我加入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學齡孩子的育兒知識有哪些? 盤點你必須知道的育兒知識

你和另一半曾經為孩子的教養方式不同而吵架嗎? 夫妻來自兩個完...

「心理醫生」、「心理醫師」常常分不清?3種專業心理服務工作角色,心理問題求助找到對的人!

心理問題求助找到對的人!「心理醫生」、「心理醫師」常常分不清...

和「怪獸」同事和平共處的秘密武器

在職場的世界裡,我們每天都在與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有可能要面...

正向管教工具箱:5個實用技巧幫助你優雅育兒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我們與孩子的溝通及教養,變得越來...

5種跟恐怖情人,好好說再見的脫身之道

面對他所帶給你的傷害,是否早已超過愛情了呢?每一次的控制、侮...

為什麼過年壓力會很大?年輕人常有的6種人際過敏症

在這個家家戶戶團圓相聚的時刻,當身旁的好友都在談論著回家的喜...

探索更多文章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