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彈性:悲傷過後的個人成長和轉變|心理彈性的定義與核心要素
2023-11-26
2023-11-26
心理彈性:悲傷過後的個人成長和轉變|心理彈性的定義與核心要素
作者:圈圈心理 2191
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每一個人都會有經歷悲傷的時刻。無論是失去親人、結束一段深愛的關係,或是面對生活中的其他重大失落,悲傷總是不請自來,給我們的帶來深刻的過程。 然而,許多人會以為面對悲傷,就是要去抵抗這種情緒,但實際上它對我們的自我認知和成長,有著非常淺藏的價值。它讓我們面對生命的脆弱性,教會我們懂得珍惜、感激,並從中汲取力量。在悲傷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學會了同情和理解他人的痛苦,也正是這些深沉的情感體驗,塑造了我們的心理與情感,同時也為我們個人的成長和轉變提供了契機。
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每一個人都會有經歷悲傷的時刻。無論是失去親人、結束一段深愛的關係,或是面對生活中的其他重大失落,悲傷總是不請自來,給我們的帶來深刻的過程。
然而,許多人會以為面對悲傷,就是要去抵抗這種情緒,但實際上它對我們的自我認知和成長,有著非常淺藏的價值。它讓我們面對生命的脆弱性,教會我們懂得珍惜、感激,並從中汲取力量。在悲傷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學會了同情和理解他人的痛苦,也正是這些深沉的情感體驗,塑造了我們的心理與情感,同時也為我們個人的成長和轉變提供了契機。
而該如何與悲傷共處呢?除了自身勇氣與一些可實踐的方法技巧外,「心理彈性」——也是一種在面對人生挑戰和逆境時,能夠適應和恢復的能力。我們能從接受悲傷的存在,到學會表達和處理這些情感;從尋求支持和資源,到積極參與對自己有意義的活動,這些就是心理彈性帶來的翻轉。
透過本篇文章,我們將一起探索如何透過提升心理彈性來與實現悲傷後,個人的成長與轉變的力量,並練習增強我們的心理彈性,好使我們不僅能更好地處理當下的情緒,也更為未來的生活的挑戰,打下更好的基礎。
「心理彈性」如何實現個人成長?
心理彈性的定義?
心理彈性(Resilience),或稱心理韌性,源自拉丁語「resilire」,意味著「反彈」。這個概念是在70、80年代開始受到關注的,當時研究者發現,在面臨相同的困難或危險情況下,有些人似乎能夠比其他人更好地應對和恢復。這種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心理彈性,是指在經歷逆境、創傷或巨大壓力時,一個人能夠保持穩定、恢復甚至從中成長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會(APA)對心理彈性的定義是,當一個人面對逆境、創傷、悲劇或嚴重壓力(比如家庭問題、健康危機、工作壓力等)時,仍能夠良好適應和恢復的過程。這種「反彈」的能力不僅幫助我們度過困難時期,甚至可能促使我們經歷個人的深刻成長。
簡而言之,心理彈性就像是我們內心的彈簧,當我們遇到挑戰和打擊時,它幫助我們彈回原位,甚至跳得更高。 這種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可以透過實踐和學習逐漸培養和加強的。
心理彈性有哪些核心要素?
正向適應
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能夠有效地處理情緒和行為反應。
(⭐️延伸閱讀:壓力是好是壞?測試你的壓力指數)
抵抗力
能夠抵抗逆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維持或快速恢復正常功能。
成長
從困難的經歷中學習,發展新的技能和策略,從而在未來更好地應對類似情況。
這3種條件並非一定要同時滿足,每個人的發展歷程都不同,但若這三者條件都滿足,會使自己在經歷困難或悲傷後,帶出更強大的能量。
為什麼心理彈性很重要?
心理彈性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幫助我們應對當下的困難和挑戰,更賦予我們從逆境中成長和學習的能力。當一個人擁有較高的心理彈性時,即使面對生活中的重大打擊或挫折,他們也能保持積極和堅韌的態度,找到恢復和前進的途徑,這不僅關乎短期內的情緒的恢復,更影響長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若一個人不重視心理彈性,那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或各樣的負面情緒時,可能會缺乏適應和恢復的能力,這可能會導致一系列負面後果,例如可能會更容易被情緒(憂鬱、悲傷、焦慮)所淹沒,難以有效處理這些情緒,導致長期的心理健康問題。
此外,他們可能會感到無助和絕望,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無助感會進一步影響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和自尊,使他們對未來失去信心。
(🔍️延伸閱讀:憂鬱症的人在想什麼?微笑著卻內心悲傷, 何謂「微笑憂鬱症」?)
心理彈性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
心理彈性既有天生的成分,也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和經歷來培養和加強。就像一棵樹,在風中搖曳,一部分的堅韌是來自它的自然質地,但另一部分則來自於它在風雨中不斷成長和適應的過程。同樣地,我們每個人在出生時都帶有一定的心理彈性,這可能與我們的基因、早期環境和童年經歷有關。然而,這種天生的韌性只是起點。
隨著我們年齡的成長,我們經歷的每一次挑戰、每一次困難、每一次失敗,都是提升心理彈性的機會。當我們面對逆境時,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應對策略,尋求支持,並從中汲取教訓,我們的心理彈性就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加強。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即使我們在家庭環境、成長條件不那麼堅韌的狀況下,我們仍然有能力通過學習和實踐,來增強我們的心理彈性。
如何測量自身的心理彈性呢?
以列普特為首的耶拿大學醫院的學者們設計一套測驗,提供民眾自我進行測試,結果相當可靠。借助以下「RS-13」韌性量表的十三道問題,每個人都能測量出自己擁有多少心理抵抗力。
請分別針對以下每個陳述給予一到七分的評分。如果陳述與你的現況愈相符,描述的內容與你平常的思想及行為愈接近,請給予愈高分。在這當中,一分=「我完全不同意」,七分=「我完全同意」。
請將所有分數加總起來,會得出一個介於13-91的分數,最高可得91分,分數愈高代表韌性愈強,愈低則代表心理抵抗力愈低。
如果你的分數高於72分:沒有什麼事情能很快將你擊倒。
你有能力應對絕大部分的挑戰並滿足生活中的許多需求。即使遇到看似艱難的情況,你也具有靈活適應困境的能力,能夠為自己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這種能力會幫助你持續地成長和進步。
如果你的分數介於 67-72分:你具有中等的抵抗力。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你都能夠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雖然這偶爾可能需要一些額外的努力。但常態來說,即使在缺乏外部幫助的狀況下,你也有能力重新找回面對生活的勇氣。
如果你的分數低於67分:你不太能夠承受困境。
你可能會經常遇到一些對你生活造成挑戰的問題,而且你在心理上的應對能力可能不是特別強。為了降低患上身心健康問題的風險,並增加對自己生活的滿意感,建議你更加積極地調整與提升自己的心理彈性,如果有必要,一定要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幫助與引導。
(👉️延伸閱讀:了解「心理」如何影響「生理」? 如何改善心理與生理問題)
無論你的分數多少都沒關係,因為心理彈性如同前述所說,實際上是一種可以透過不斷的練習而增強的技能。無論我們處於生命的哪個階段,都有機會提高自己的心理韌性。
特別是原本在這方面較為脆弱的人,可能往往擁有巨大的潛力去發展和加強這項能力。就像一個未經雕琢的寶石,經過適當的磨練和打磨,便能發光發熱。我們應該鼓勵自己面對困難,不斷學習和成長,因為每一次的挑戰都是增進心理彈性的機會。
有哪些方式,可以增強心理彈性呢?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確實基於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研究,發展出了一個名為「通往韌性之路」(The Road to Resilience)的計畫。馬丁·塞利格曼是正向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的工作重點在於研究幸福感、樂觀主義、以及人的強項如何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通往韌性之路」計畫主要在幫助人們發展和提升他們的心理彈性。這個計畫通過提供具體的策略和建議,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壓力、恢復自創傷,以及從逆境中成長,同時包括如何正確理解和接受挑戰、如何保持正面的態度、如何有效地利用個人和社區資源等等,且提供10種方式,讓我們能增強個人的心理彈性:
建立良好關係
與家人、朋友建立支持性的聯繫。例如,定期與朋友聚會或與家人共度時光。
不將危機視為無法克服的問題
學會看到困難背後的機會。面對失業時,可以將其視為尋找更好工作的機會。
接受變化是生活的一部分
認識到改變是不可避免的,例如親朋好友生病過世,或是接受孩子長大離家是成長的自然過程。
朝著目標前進
設定實際可達成的小目標。例如,每天學習一點新技能,積少成多。
主動採取行動
主動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等待。面對困難時,積極的制定行動計劃並勇於去執行。
不斷更深探索自己
透過各種困難或挑戰,學習認識自我的情感與心理世界。比如,經歷逆境後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害怕。
培養樂觀的態度
保持對未來的正面看法,每天可以學習記錄一件令自己感激的事情。
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放鬆心情,或定期運動、參加正念冥想課程,甚至可以定期進行心理諮商,讓自己的心理的糾結被好好梳理。
(👉️延伸閱讀:5款免費冥想APP推薦-冥想好處解析,讓你愛上冥想!)
更多關注未來
保持長遠的視野,避免僅關注眼前的困難,面對挑戰時,思考這些對自己未來的意義。
保持希望
相信困難終將過去,保持對未來的積極期待,每天提醒自己,不論現在多麼艱難,總有一天會好轉。
「通往韌性之路」計畫強調的是,心理韌性並非天生,而是可以透過學習和練習來培養的技能。而上述的方法與技巧,為你我的心理彈性提供了一個積極的途徑,使得我們不僅能夠應對當下的挑戰,還能從中獲得長遠的心理成長。
(👉️延伸閱讀:心理諮商是什麼? 心理諮商有用嗎?一篇文帶你認識心理諮商)
雖然我們無法逃避悲傷,但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與之共處,並練習從中找到新的力量。透過上述所提及的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在每次面對悲傷之後實現新的突破,這不僅是幫助我們恢復生活正軌,更能提升個人的心理彈性,讓我們在面對未來的各種困難,能更加堅韌和有韌性,讓我們在悲傷中找到力量,在失去中發現希望,並在這個過程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想知道關於悲傷的原因?調整慢性悲傷的策略,請點選「當悲傷成為常客:面對慢性悲傷的策略」
【課程推薦】從憤怒悲傷情緒中調適自己(優惠價599元,原價1100元)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種「防衛機制」,當我們無法接受某種負面情緒時,就會設法逃避、把它關進潛意識中封鎖起來,保護我們的心理。由高敏感族群輔導專家林聖峯臨床心理師深入精闢的分析「憤怒」與「悲傷」,讓我們從自我探索走入自我反省再走進自我整合。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完美主義到底怎麼辦? 你常常到了公司快要關門都還在處理公事?...
對於過年期間,長輩詢問有關轉職或找工作的問題,解決的方式一在...
在現代社會中,壓力似乎每日都在更新程式碼,以新的方式介入我們...
在充滿高壓力的時代下,許多人都渴望找到一個出口,一個可以讓心...
你的家庭裡是否有一位萬能的家庭主婦呢?想到家庭主婦大家時常聯...
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每一個人都會有經歷悲傷的時刻。無論是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