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悲傷成為常客:面對慢性悲傷的策略

2023-11-26

當悲傷成為常客:面對慢性悲傷的策略

2023-11-26

當悲傷成為常客:面對慢性悲傷的策略

作者:圈圈心理   1148

在我們的生活中,悲傷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情緒。無論是失去一份工作、結束一段關係,還是面對親友、寵物的離世,這些時刻都可能帶來深深的痛苦和哀愁,面對悲傷,我們都是學習者。 然而,當悲傷變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一個沉重的背包一樣,每天都伴隨著我們,它就可能變成了「慢性悲傷」。這種持續的悲傷感覺,不僅僅只是偶爾的情緒,更是一種持續、無處不在的狀態。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在面對日常的工作、社交時都感到疲憊,甚至連原本喜愛的活動興趣也感到無力。


閱讀本篇文章,你會學會:

  1. 慢性悲傷的定義?成因?判斷指標?
  2. 慢性悲傷的因應策略?

在我們的生活中,悲傷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情緒。無論是失去一份工作、結束一段關係,還是面對親友、寵物的離世,這些時刻都可能帶來深深的痛苦和哀愁,面對悲傷,我們都是學習者。

然而,當悲傷變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一個沉重的背包一樣,每天都伴隨著我們,它就可能變成了「慢性悲傷」。這種持續的悲傷感覺,不僅僅只是偶爾的情緒,更是一種持續、無處不在的狀態。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在面對日常的工作、社交時都感到疲憊,甚至連原本喜愛的活動興趣也感到無力。

慢性悲傷不是一個人的失敗或弱點的象徵,而是提醒我們,需要更多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因為這種悲傷可能來自我們對過去的某些事情,未能完全釋懷與接受,或者可能因當前的生活壓力,超出了我們的處理能力,使我們仍處在這樣的困境中。

透過本篇文章,將探討慢性悲傷的特點,並提供一些策略和建議來幫助,處在這些狀態的人,無論你的悲傷多麼深重,都有轉變和復原的可能。

一、何謂慢性悲傷?(定義、成因、判斷指標)

當我們要理解「慢性悲傷」前,需要先認識何謂失落?「失落」通常意味著我們失去某樣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東西。 這可能是一個我們愛的人離開了我們,也可能是像失去工作、財物等等的事情,這種失去的感覺就像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突然不見了,讓我們感到空虛和難過。

而「悲傷」就是我們對這種失去的反應。 當我們失去重要的東西,我們的心會感到非常痛苦,可能會哭泣,感到孤獨,或一直想念那個失去的人或事物,而這種悲傷的感覺,其實是很正常的,因為是我們的心在告訴我們,我們真的很在乎那個失去的東西。

簡而言之,失落和悲傷其實就像是一對情緒好夥伴。失落是因為我們失去某些重要的人事物,而悲傷是我們內心對這些失去的回應。它們讓我們知道,自己對這個世界和身邊的人與事有多麼關心,而學習如何處理這些悲傷的感覺,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

而「慢性悲傷」是指持續一段時間,似乎不太會消失的悲傷感。當我們失去重要的人或事物時,我們會經歷一段悲傷的時間。隨時時間的消化,大多數人的悲傷感會慢慢減輕,會開始學會如何接受失去,並繼續我們的生活。但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悲傷感卻似乎陷入了停滯,它持續存在,並且影響到了日常生活,這就是慢性悲傷。

它不像一般的悲傷感逐漸減淡,反而可能會隨時間變得更加強烈。當一個人經歷慢性悲傷時,他們可能會在日常生活中,持續感到悲傷、沮喪,甚至無法享受以前喜歡的活動,也有可能很難專注於工作或學習,與家人朋友的關係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舉個例子,如果某人的伴侶去世了,他們當然會感到非常悲傷。但如果過了很長時間,這個人仍然每天都生活在深深的悲傷中,無法享受生活中的小確幸,或者覺得自己再也無法愛上別人,這就可能是慢性悲傷的表現。

慢性悲傷的關鍵在於它的持久性和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它不僅僅是一種情緒上的低落,更是一種全面性對個人整體生活的影響,透過下圖可以了解慢性悲傷在情感中的具體定位:

從上圖可得知,我們都會經歷失落與悲傷,但當今日心理層面的調適失敗時,就有可能會造成慢性悲傷的問題存在,而我們整理一些可能會造成慢性悲傷的成因:

一、較低的心理彈性 (又稱心理韌性)

心理彈性是指當我們在面對壓力、挑戰或損失時的恢復力和適應能力。具有較高心理彈性的人在經歷悲傷時,通常能更有效地處理情緒,並從挑戰中恢復過來。相反,心理彈性較低的人可能會發現自己難以應對悲傷,情緒恢復的過程也更加漫長和艱難。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一個人剛失去了一位親人。如果這個人有較強的心理彈性,他可能能夠有效地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悲傷,尋找恰當的支持,並逐步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但如果這個人的心理彈性較弱,他可能會發現自己陷入持續的悲傷中,難以前進,最終這可能發展成為慢性悲傷。

二、過去的經歷與創傷

當一個人之前經歷了重大的情感創傷或悲傷,尤其是那些經歷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時,這些未解決的情感,可能會在新的悲傷事件發生時被觸發,使得悲傷的處理,變得更加複雜和困難。

假設有一個女性在童年時期失去了她親愛的祖父,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經歷親人的死亡,但當時她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支持,來處理這種失落的感覺,導致這段經歷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創傷。多年後,當她的好友突然去世時,她不僅為失去朋友感到悲傷,連同童年的那份未解決的悲傷也被重新喚醒,這導致她陷入了持續且深刻的悲傷之中,難以從中恢復,形成了慢性悲傷。

(👉️延伸閱讀:認識童年創傷,關於童年創傷的後遺症

三、社會支持的缺乏

在悲傷過程中,來自家人、朋友或社區的支持,對於情感恢復非常重要。當我們在面對失落和悲傷時M得不到足夠的關懷、理解或幫助,可能會感到更加孤獨和無助,這會加劇悲傷的感受,使其更難以克服,從而可能演變為慢性悲傷。

假設一位年輕女子因為一場交通意外失去了她的伴侶。如果她周圍的人,包括家庭成員和朋友,不理解她的悲傷,或者他們認為她應該快速「走出」悲傷,她可能會感到自己的感受被忽視,而這種缺乏支持的環境,可能使她更加沉浸在悲傷中,無法找到適當的方式,來處理和表達自己的情感,長期來看,這種孤立無援的狀態可能導致她的悲傷持續存在,發展成慢性悲傷。

四、為精神疾病患者

若剛好為憂鬱症、抑鬱症、焦慮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患者,都可能會加劇和延長悲傷的過程,使自己更難從悲傷中恢復。這些精神健康問題可能會影響個人的情緒調節、思維模式和行為反應,使悲傷更加持久。

上述這些成因告訴我們,無論我們處在任何的悲傷狀態時,我們需要意識到這些情感,可能不僅僅是對當前失去的反應,更可能是關於我們過去的經歷、此時的心理健康狀態、情感處理能力,以及周圍社會和文化環境之間的複雜交互作用有關,特別是當悲傷變得持久,或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時,更需要積極應對,才能逐漸恢復自身的心理健康。

(👉️延伸閱讀:憂鬱症的人在想什麼?微笑著卻內心悲傷, 何謂「微笑憂鬱症」?

 

而該如何知道自己與身旁的親友,現在是否處在「慢性悲傷」的狀態中呢?可以參考以下「複雜性哀傷診斷準則」(Zhang, El-Jawahri, & Prigerson, 2006)來判斷:

準則A 

  1. 思念、不斷想起死者身影、渴望與死者重逢 
  2. 思念頻率:過去這幾個月,至少每天處於痛苦或崩潰狀態 

準則B 

過去這幾個月,只要下列八項中須符合四項以上,且症狀須是「明顯、強烈或令其無法招架」:

  1. 有困難接受死亡之事實(不相信) 
  2. 難以再相信他人
  3. 對於死極度痛苦或感到憤怒
  4. 無法繼續過原來自己的生活(有困難建立新的關係) 
  5.  感到麻木或人際疏離 
  6. 因為沒有死者而感到人生空虛、無意義 
  7. 對未來失去目標或感到茫然
  8. 情緒起伏不定或坐立難安

準則C

症狀導致其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受到顯著損害,症狀持續至少六個月。

上述的指標是一個簡易的參考方向,因為慢性悲傷者,經常攪亂了自己與朋友、家人間的關係,甚至要動個讓自己振作的念頭都很難,當你發現自己或親友,疑似處在這樣的狀態時,請不要視而不見,勇敢的為自己與他人伸出求助或支援的手,相信總有一天這樣的黑暗都會過去。

(👉️延伸閱讀:了解「心理」如何影響「生理」? 如何改善心理與生理問題

二、慢性悲傷的因應策略?

曾有人說:「任何允許生者逃避或壓抑痛苦的事,都反而會延長痛苦」。想要改善慢性悲傷的策略方式沒有捷徑,只有正面回應與處理造成悲傷的具體事件,才能讓我們找回生活的平衡。悲傷的復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和耐心。

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的經歷和步調都是獨特的。有些人可能會發現通過寫日記、繪畫或其他形式的來表達,處理他們的悲傷的情緒;有、他人則可能發現參與社交活動或加入一些支持團體,更能幫助他們感覺不那麼孤單。重要的是找到那些對自己而言,有意義且有助於處理悲傷的方式。

而因應的策略,最終的目標不是要完全消除悲傷,而是學會與之共存,並找到一種健康的方式來紀念,和思念那些我們失去的,進而在悲傷中找到個人的成長和轉變,以下我們提供

William J. Worden 所提出的處理悲傷的四個任務,這些任務主要在幫助我們能有效地處理悲傷,並適應失去親人或重要事物後的生活:

(一)接受失去的現實

我們需要理解到所愛之人或重要關係的結束,是真實且不可逆的。這可能是悲傷過程中最艱難的一部分,因為需要我們面對這個痛苦的事實,而該如何實際面對呢?

  • 參加葬禮或紀念儀式,這些儀式有助於我們視覺上和情感上接受失去的事實。
  • 與親朋好友談論失去的人或事,通過言語表達來加強現實感。
  • 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有助於內心認識和接受這一現實。

(二)經歷悲傷的痛苦

在悲傷的過程中,允許自己去感受和表達所有的情緒,努力的發洩出來,例如悲傷、孤獨、憤怒或內疚。千萬不要逃避這些情感,因為只會使復原過程更加困難,可以嘗試下列方式:

  • 選擇專業的心理師來抒發自身的痛苦。
  • 參加同質性的支持團體,與親友分享你的感受和情緒。
  • 通過藝術、音樂或寫作等創造性活動,來抒發與表達情感。
  • 練習正念冥想,幫助你處理和接受這些情緒。

(🔍️延伸閱讀:心理諮商所花的錢值得嗎?心理諮商有健保給付嗎?

(👉️延伸閱讀:5款免費冥想APP推薦-冥想好處解析,讓你愛上冥想!

(三)練習在新的環境中生活

我們必須學習在沒有對方或事物的新環境中生活,並練習因應這些日常生活的變化,填補留下的空白,或許可以嘗試:

  • 重新安排日常生活和責任,例如家務或照顧孩子。
  • 探索新的興趣和活動,享受在這些樂趣中。
  • 改變生活環境,如重新布置家居,以幫助心理上的適應。

(四)重新投入其他關係和活動

雖然人事物可能不在,但找到一種方法紀念,同時繼續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種脫離悲傷的方式:

  •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和團體,建立新的社交聯繫。
  • 挑戰工作上的任務,或是安排一場令你期待的旅行。
  • 創建一個紀念逝者的方式,如建立一個小花園或撰寫紀念文章。

這四個任務不一定按順序進行,也可能會重疊。重要的是給予自己時間和空間,按照自己的步調進行這個復原之旅。

面對我們生命中那些無法挽回的失去,我們的心理經歷著深深的悲傷和掙扎。這份悲傷,像一條沉重的鏈條,緊緊纏繞著我們的心。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無論情感多麼強烈,它們都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

在這個過程中,學習運用上述的方法,不僅是對自己的照顧,更是一種心態的轉變。透過這些步驟,我們可以慢慢地學會用一種更健康、更積極的方式來回憶和想念我們所失去的,而這並不意味著忘記,而是學會以一種新的方式來紀念和懷念,走過悲傷,我們將變得更堅強、更有同理心,更懂得珍惜當下和身邊的人。

🔍️想知道如何在悲傷後,提升自我的成長?請點選「心理彈性:悲傷過後的個人成長和轉變

 

【課程推薦】從憤怒悲傷情緒中調適自己(優惠價599元,原價1100元)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種「防衛機制」,當我們無法接受某種負面情緒時,就會設法逃避、把它關進潛意識中封鎖起來,保護我們的心理。由高敏感族群輔導專家林聖峯臨床心理師深入精闢的分析「憤怒」與「悲傷」,讓我們從自我探索走入自我反省再走進自我整合。

加入圈圈好友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長照照護與陪伴,長照路上的你並不孤單|長照補助、政策、心理一次看(上)

在這個醫療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時代,那些曾經撐起整個家庭的長輩,...

想要好好整理自己嗎?用心理師的治療方法來記錄你的日常吧!

你現在在做什麼呢?是寫下剛才與人對話的內容,還是在看手機上的...

【觀後心得】拖延的理由千千萬萬,你是哪一類?

在日常生活中,不乏聽到許多人在開始做事前常常糾結許久,或找很...

戀愛時你是哪一型?認識4種依戀型人格

在每次的戀愛中,你是否有想過,你是如何與伴侶相處的?是否會有...

給兒童送禮物合適嗎 ? 用愛的五種語言澆灌孩子成長

給兒童送禮物合適嗎 ?想給自己最親愛的孩子最好的禮物,但關於對...

從裡到外的健康:為什麼你的健康照護需要包含心理諮商

健康是人最大的財富!但在現在的社會中,健康似乎變得越來越奢侈...

探索更多文章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