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覺得累又睡不飽嗎?一次性全面了解「慢性疲勞症候群」

2023-10-11

總是覺得累又睡不飽嗎?一次性全面了解「慢性疲勞症候群」

2023-10-11

總是覺得累又睡不飽嗎?一次性全面了解「慢性疲勞症候群」

作者: 圈圈   882

「好累」是一個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字眼,但真的我們到底是在「累」什麼?為何已有足夠的休息,依然感到一身的疲憊呢?當這種「累感」不再是短暫,而是開始滲透到你的每一天,每一刻,這或許是慢性疲勞症候群向你發出的警訊。


閱讀這篇文章你會學到...

  1. 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
  2. 容易發生在哪些人身上? 
  3. 會有哪些生理和心理的症狀呢? 
  4. 有辦法預防嗎?有什麼治療方式?

「好累」是一個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字眼,但真的我們到底是在「累」什麼?為何已有足夠的休息,依然感到一身的疲憊呢?當這種「累感」不再是短暫,而是開始滲透到你的每一天,每一刻,這或許是慢性疲勞症候群向你發出的警訊。

慢性疲勞症候群與一般的疲勞感不太相同。一般工作、活動後的疲累感是暫時性的,通常可以在良好的休息、充足的睡眠或放鬆後迅速恢復。而慢性疲勞症候群是一種長期存在且持續的疲勞狀態,即使在休息和睡眠充足的情況下也難以緩解,這種深度的疲勞感不僅影響身體,還會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透過本篇文章將帶你一次深度了解「慢性疲勞症候群」,讓我們能檢視自己的狀態,並找到調適與治療的方式,及早換回充滿精神與活力的身心。

一、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定義?成因? 

在現代社會,「做越多越好」似乎成為一種無言的壓力和期待。不論是在職場上、家庭中,或者在任何其他的人際互動環境,我們經常被期待能成為這樣的人,公司希望我們提高生產力,主管期待我們多付出,家庭則希望我們扮演完美的角色。

而其中有一個會顯出檯面的問題,就是「我們真的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裡嗎?」當我們不斷地超越自己,嘗試去滿足這無窮盡的期待時,我們可能會無視自己生理與心理真實的需求和感受,陷入怎麼休息也休不回來的「慢性疲勞症候群」。

定義

慢性疲勞症候群(英語: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縮寫:CFS)為一種身體出現慢性的持續性疲勞症狀的病症而無法恢復的狀況,持續發生達連續6個月以上,且排除已知的疲勞原因後的不明原因的疲勞感覺或身體不適,許多人也會以「長期疲勞」、「慢性疲勞」來縮稱。(出自:維基百科

簡而言之,就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嚴重疲乏狀態,這種疲乏無法透過休息或睡眠來獲得緩解,且疲勞感已經嚴重到讓個人的日常活動(居家、求學或工作)降低到正常狀態的一半以上。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對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的定義經過多次的修訂,其中1994年的定義被廣泛採用。根據該定義,要在美國被診斷為CFS,必須符合以下標準:

主要標準:

  • 持續或復發的疲勞,為期六個月或更長時間。
  • 疲勞並非過度運動或勞動引起的
  • 就算有足夠的休息依然無法緩解疲勞感。
  • 必須對日常活動產生重大影響,且至少減少50%的工作、社交或個人活動。
  • 必須排除會造成相同症狀的身體或心理疾病,例如甲狀腺疾病、癌症、憂鬱症、藥物或酒精濫用等,此項主要標準原因需要全部符合在能採納。

次要標準:

除了上述的主要的疲勞症狀,還需要有四項或更多以下的症狀持續或反覆出現:

  • 記憶力或專注力下降。
  • 喉嚨疼痛。
  • 肌肉疼痛。
  • 多處關節疼痛,無紅腫或腫脹。
  • 與以往不同的頭痛型態。
  • 怎麼睡都無法改善疲勞。
  • 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痛
  • 活動後症狀加重,持續超過24小時。

二、容易發生在哪些人身上? 

慢性疲勞症候群通常會突然發病,症狀類似感冒,病人到醫院就診後醫師大多也給不出結論,這種情況逐漸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品質。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疾病不僅在生理上帶來困擾,心理和情感上的壓力也越來越重,進一步加劇了CFS的症狀,以下可能是容易發生的族群類別:

1.性別:

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有較高的罹患風險,但女性的求助動機較高。

2.年齡層:

CFS最常見於40到60歲的成人,但它當然也可能在任何年齡發病,包括可能面臨要升學的兒童或青少年。

3.家族史:

若家中有人也患有CFS或其他免疫系統疾病的人,可能存在較高的風險。

4.其他健康狀況:

許多人在尚未被檢查出有CFS時,可能已經先患有某些健康問題,如纖維肌痛、多囊卵巢症候群、疏鬆性腸症或刺激性膀胱症狀的人這些症狀似乎有較高的CFS風險。

5.工作時間長或不規則者:

有些職業是屬於長時間工作或夜班多、工作時間不規則的人,他們的生理時鐘易受干擾,可能因為缺乏足夠休息的人,導致身體和心理壓力增加。

6.長時間睡眠不足:

生理時鐘混亂,怎麼睡、怎麼休息都不足夠。

7.幾乎沒有休閒娛樂生活:

生活的重心都是工作,或是高壓力的事務,除了工作外就是睡覺,可能疲倦到連去做其他事情的力氣都沒有,長時間的工作和壓力未獲得適當的釋放和緩解。

8.完美主義者:

對自己的要求過高,許多事情都希望能夠達到最完美理想的狀態,而長期且持續的心理壓力和身體負荷,可能增加CFS的風險。

(👉️延伸閱讀:我快要被自己的完美主義逼瘋了怎麼辦?!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其實是種完美

上述只是一些可能慢性疲勞症候群相關的特徵和風險因子,並不是只要符合其一狀況,就將自己現在的狀態歸類為慢性疲勞症候群,需要注意的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成因複雜且可能涉及多種因素,因此還是要以醫生的診斷為主。

三、會有哪些生理與心理的症狀呢? 

「慢性疲勞症候群」不像急性壓力那般瞬間強烈衝擊人的身心,反而更像是一鍋離不開且難耐的溫水,讓人逐漸失去了警覺與知覺,以為自己還可以「應付」,但其實身心的耗電速度,跟不上平時休息的充電速度,直到沒電(耗竭)倒下為止。

以下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可能會出現的生理與心理之症狀?

慢性疲勞症候群不僅是一種生理上的挑戰,更是一場身心交織的苦戰。當身體持續地感到疲憊,每一次的喘息都成為難上加難,而這樣的生理狀態無疑也加深了心理的負擔,造成更大的壓抑、焦慮和孤立感,這些都可能進一步加劇身體的不適,這樣身心交互的作用,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得患者陷入一種既困於生理,又受困於心理的夾縫中,因此及早正視身心的警訊是非常重要的。

(👉️延伸閱讀:了解「心理」如何影響「生理」? 如何改善心理與生理問題

四、該如何預防?有什麼治療方式?

在台灣精神科慣用的診斷系統(DSM)中,並沒有慢性疲勞症候群這樣的診斷,除了病因目前無法完全確定外,另外還因為這些患者,經常對生活有明顯的挫折感與疲憊感,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若感覺到個人的情緒狀況略有改善時,就會自行中斷治療,忽略原本的疲憊感並未完全消除,導致復發或更加嚴重的疼痛感。

該如何預防?

目前醫學確切成因尚不完全明確,故沒有確定的預防方法,但能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和管理壓力,降低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的風險或減輕其症狀:

  1. 深入檢視生活中哪些人、事、物對我們「消耗」最大,然後重新思考和調整我們的反應方式和心態。嘗試放下心中的固執,學會認識自己的界限,並採取適當的應對策略。
  2. 在日常工作或壓力中,需要尋找一些能給予自己正能量的活動和環境。這可能是一項你感興趣的嗜好、和你有深厚情誼的朋友聊天,或是一個使你感到舒適和放鬆的地方。
  3. 當我們感覺身心不適時,我們應該尋求支援,你可以向親朋好友傾訴,透過分享和交流來釋放情感和整理思緒,或是尋求心理師的幫助,讓你能更輕鬆、有效地調整身心狀態。
  4. 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我們應該努力避免那些使我們感到極度壓力或情緒困擾的人和事。當我們發現某些人事物持續地給我們帶來壓力和不安,我們需要認真考慮如何減少或避免這些壓力源。

(🔍️延伸閱讀:心理諮商費用怎麼算 ? 認識心理諮商和諮商重點

治療的方式有?

許多人認為既然是疲勞,那就好好放鬆、補充睡眠不就好了嗎?其實不完全正確。原因是因為長期的壓力與疲勞,不只是體能完全透支,更影響與打亂大腦內分泌,還有個人的內分泌系統的紊亂,在這樣的混亂下,光靠單純的休息是無法完全回復的,因此唯有從調整生活型態開始,才是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的開端。

在醫院的臨床實驗結果中發現,效果比較好的治療方式僅有「認知行為治療」與「運動治療」。在一項針對60位慢性疲勞症候群病患的隨機對照組實驗中發現,使用認知行為治療的病患比藥物治療的病患有較高的治療滿意度 (73%比 27%)。(參考資料:慢性疲勞症候群/家庭醫業/林英哲、黃奕彰、劉文信)

而所謂的「認知行為治療」是強調考量患者個人的信念和期望,並找出對個案最有利策略。藉由專業的醫師與心理師利用每週一次,每次約一小時的時間,與患者進行多次的諮商,瞭解患者對疾病的想法,找出對症狀或疾病本身一些錯誤的認知,以及在生活型態上一些不健康的調適技巧而加以導正,讓病患瞭解心理因素是重要原因,並給予情緒上的支持,讓他們學習如何自我放鬆,使症狀獲得改善。

(👉️延伸閱讀:怎麼選擇心理師?常見的心理學派與治療方式|挑選適合自己的心理師

當然除此之外,醫生也會綜合考慮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需要,開立所需要的藥物或其他的治療加以改善,若你現在不確定自身的狀況是否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建議還是要前往診所或醫院進行專業的診斷較為安全。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經常沉浸在工作中,追求每一次的成果與認同,希望每一步都能向前邁進。但在這追求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遺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照顧自己。

因此適當的停下來,深呼吸,重新審視自己的身心狀況,是我們應該且必須做的事。每一次的成就固然重要,但當我們身心俱疲時,那些成就可能也失去了它的意義,因此請好好重視你的疲倦、疲累、無力、不耐煩等身心壓力與情緒,當你覺得累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休息、恢復。

如果你發現自己持續地感到疲憊,不要猶豫,請尋求幫助。記住,照顧自己不僅是一種自我關愛,更是一種對身邊所愛的人的責任。

📣延伸推薦】面對深層的疲倦感是否常常感覺力不從心,總把事情壓在最後一刻才完成,無限地拖延使自己身心俱疲呢? ▶心理師將引導你了解自己的心理及大腦狀態,一步步覺察內心的期望目標,藉由專業的技巧,幫助你重拾內在動機,終結拖延行為!

📣延伸推薦】 誰偷走你的睡眠?從居家開始幫助自己遠離失眠困擾

加入好友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如何運用艾瑞克森催眠治療,提升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

艾瑞克森催眠治療是心理治療方法,幫助個案發掘內在資源,解決情...

你總是不斷為他人著想嗎?關於「濫好人」的定義與擺脫方法

「你真的不必那麼好心…」、「你這樣不會太累嗎?」你是否曾聽到...

高成就人士如何克服焦慮 ? 再好的成就,也換不回一個健康的身心

高成就人士如何克服焦慮 ? 辨識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壓力源正在壓...

職場軟實力,運用三明治溝通法打造職場好人緣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面臨著各種不同的溝通情境,無論是要向上司匯...

心靈課程都在做些什麼?有可能是詐騙嗎?

在充滿高壓力的時代下,許多人都渴望找到一個出口,一個可以讓心...

淺談社交恐懼症 : 你不是不好,只是正在更好的路上|分組焦慮、人群恐懼、不想社交

社交恐懼一直是心理上棘手的議題,最大的原因在於不少社交恐懼者...

探索更多文章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