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敏感人(HSP)嗎?關於高敏感人的自我測試與自處之道
2023-10-01
2023-10-01
我是高敏感人(HSP)嗎?關於高敏感人的自我測試與自處之道
作者: 圈圈 2397
當你與他人相處時,你的敏銳察覺經常讓你捕捉到其他人忽略的細節。或許是朋友一次瞬間的情緒變化,或是團隊討論中那微妙的氛圍張力。這使你能夠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鼓勵、支援或建議,而這種能力也常常讓你受到他人的肯定和讚美,認為你是他們可以訴說心事、尋求建議的對象。
閱讀這篇文章你會學到...
- 什麼是高敏感人?高敏感人的自我測試與認識
- 高敏感人會出現哪些生活挑戰?
- 自處之道:如何照顧高敏感的自己
當你與他人相處時,你的敏銳察覺經常讓你捕捉到其他人忽略的細節。或許是朋友一次瞬間的情緒變化,或是團隊討論中那微妙的氛圍張力。這使你能夠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鼓勵、支援或建議,而這種能力也常常讓你受到他人的肯定和讚美,認為你是他們可以訴說心事、尋求建議的對象。
但相反的,當你和他人共度時光,是否也曾因一個短暫的眼神交換、一句無心的話或是某些他人的行為變化,深深地受到影響,不斷思考著是因為我的關係嗎?我有做錯什麼事情惹到他嗎?陷入在無止盡的沒有答案的夜晚中。
甚至有時你可能受到朋友的質疑「為什麼你那麼敏感?」,或是聽到他人的小聲議論:「他/她真的太容易受傷害了。」讓你不禁開始懷疑自己,這樣的敏感到底好還是不好,你總是問自己「為什麼我不能像其他人那樣,不那麼容易受傷?」
如果你正陷入這樣內心的掙扎與迷惘,想要更清晰地了解自己,透過本篇文章將幫助你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更深入的認識自己的獨特之處,也找到能好好照顧自己的自處方式。
(👉️延伸閱讀:認識情緒,擺脫情緒壓力!了解自我心理情緒與調適)
一、什麼是高敏感人?高敏感人的自我測試與認識
(一)你是高敏感人嗎?測驗一下吧!
許多人對於自己的敏感程度感到好奇,因此我們在網路上找到這份「高敏感族自我檢測量表」,這份量表最先是在1997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艾融博士(Dr. Elaine Aron所提出來的,他從1991年開始從事一系列敏感特質的研究,並重新整理過往的參考文獻、進行深入的規劃與訪談後,編製出此份高敏感族群的量表。
(特別補充說明,原本量表的版本在Dr. Elaine Aron的網頁上所貼出來的是此版本。但因為在網路上沒有找到正統國內研究翻譯的版本,因此這份有網友將原Dr. Elaine Aron的量表翻譯成中文之後刊登出來(也就是上述測驗的版本),而翻譯的文字是否有足夠的信、效度,則是尚須未來實徵研究檢驗的部分。)
而透過上述的檢測,若是符合其中的14條,那麼你就很有可能是HSP,但是Dr. Elaine Aron也強調,符合的條數多寡並不一定代表高敏感的程度,若你只符合其中兩條,但符合的程度非常高,也可能是HSP,當然這個檢測量表是為了讓你能更深入地評估自己,而非進行比較或對自己的否定。
(二)什麼是高敏感人?定義?成因?特質?
高敏感人的定義:
高敏感(HSP-Highly Sensitive People)一詞的定義,最早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伊蓮.艾融(Dr. Elaine Aron)所提出的理論。根據她的分類,人可以被劃分為「高敏感人(HSP)」和「積極進取型人(TOUGH)」兩大類。
根據Dr. Elaine Aron的研究,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就具有這種「先天的敏感性」,就像有些人天生身材高大、有些人天生比較嬌小一樣。這種先天的高敏感性證明了世界上確實有「天生敏感」的人群。
許多人會對「高敏感」一詞有錯誤的刻板印象,甚至被賦予如「內向」、「過度擔心」、「害羞」和「過度情緒化」等標籤,特別當高敏感的特質發生在年幼的孩子時,身旁的人可能會跟父母親說「這孩子可能有問題,要帶去給醫生看看」等話語。
同時,再加上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偏好那些充滿活力、外向和具有進取心的人,會認為他們「更為正常、更有成就」,也因此高敏感族群所表現的「謹慎、深入思考」特質往往受到忽略,或被環境歧視。
因此,回到Dr. Elaine Aron的描述,他表示高敏感的人結合了許多獨特的特質,例如:「高度良知」、「富有創造力」、「易受啟發」、「容易被他人所動」和「充滿同情」等。雖然這些特點有時可能帶來生活的困擾,但也因為他們有這些特質,也更能夠理解他人和擁有深厚的情感連接的能力。
總結來說,高敏感人(HSP)是指那些具有先天高度敏感性的人群,他們對外界刺激,無論是環境、情感還是社交互動,都有更深入的反應和感知。這使得他們容易察覺到細微的變化,並對之有強烈的情感響應。當然也因為他們擁有相較他人強烈的感知,這也可能使他們在過度刺激的環境中感到不適或疲憊。
特別提醒的是,高敏感(HSP)並不是醫學上的疾病或缺陷,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讓他們在某些方面有獨特的優勢,但也需要深入學習如何適當的自我調適。
高敏感怎麼來的?
許多高敏感人或是身為高敏感人的親友,應該會很好奇為何他們會擁有這項特質?
根據Dr. Elaine Aron在其研究中指出,高敏感性(HSP)是一個社會心理特質,有多重因素發展而來的:
基因遺傳因素:
Dr. Elaine Aron研究發現,高敏感性在某種程度上是基因遺傳的,若家庭中,父母是高敏感的,那麼子女具有高敏感特質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大腦生理因素:
- 大腦功能差異:
高敏感人在某些大腦區域,特別是與情感和警覺性相關的大腦區域,例如杏仁體,會比非高敏感人有更高的活躍度。
- 神經系統反應:
高敏感人可能在神經遞質的分泌和反應上與他人有所不同,這也會影響他們對外部刺激的反應方式。
環境與社會因素:
- 早期生活經驗:
Dr. Elaine Aron提到,雖然高敏感性有其生物基礎,但早期的生活經驗,如孩童時期所接受的教育、家庭環境、情感,甚至是文化背景,都可能影響高敏感性的表現和發展。
舉例來說:幼年時期父母較差的教養有可能是高敏感的來源,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可能經歷許多負面的刺激,使得年幼的孩子活在危機當中,需要時刻提高警覺,做出戰或逃的準備,自然而然也會變得比較敏感。
(🔍️延伸閱讀:認識童年創傷,關於童年創傷的後遺症)
- 傳統文化認知:
不同文化和社會可能對敏感性有不同的評價和期待,這可能影響到高敏感人如何認識和接受自己的特質。
舉例來說:過往傳統的文化對女性較為苛責嚴厲,甚至可能還有重男輕女的差異存在,這也有可能導致許多女性在發展認知上更為敏感。
Dr. Elaine Aron研究強調,高敏感性是一種正常的特質,並存在於多種動物中,不僅僅是人類。這個特質在演化上有其作用,例如在危險環境中,高敏感的個體可能更能夠察覺到威脅,從而增加生存的機會。
高敏感的特質有哪些?
Dr. Elaine Aron為了方便解釋高敏感人(Highly Sensitive Person)的主要特質,使用了「DOES」這個縮寫,以下是「DOES」的詳細說明:
D - Depth of Processing (深度處理能力):
高敏感人往往對資訊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內化,他們傾向於反思,考慮事情的深層意義,並深入探討其背後的原因和結果。
簡單來說,深度思考=想太多。高敏感人經常被他人覺得面對很多事情都猶豫不決,但實際上,這是因為他們詳細思考每一個選擇可能帶來的結果、需要的努力,以及他們的決策如何影響他人和他人如何看待他們。
這些思考彷彿是交織在一起的路徑,形成了一張錯綜複雜的網,當這些思路被激活時,它們可能會使他們的思緒超載,導致他們難以迅速作出決策。
當然,這也使得他們的觀察更為敏銳,想法更加周全,他們能夠提出深入的問題,使用精準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同時也不失幽默感。
O - Overstimulation (容易過度受到刺激):
由於他們對外部刺激更為敏感,高敏感人在刺激過多的環境中容易感到不適或壓抑,這可以是因為嘈雜的聲音、明亮的燈光或是社交活動中的人際互動等。
高敏感人經常被標籤為「很奇怪」、「問題很多」或「過於挑剔」,特別在環境或材質上,他們可能對天氣的變化、潮濕的衣物、髒污的手腳或穿著不舒服的鞋子等事情都極度敏感。雖然這些狀況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特別舒服,但高敏感人對此的反應可能更為強烈,有時甚至令他們或他們周圍的人感到困擾。
E - 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Empathy (情緒反應大和同理心強):
在一項由Dr. Elaine Aron進行的實驗中,她請高敏感性的受試者和一般受試者觀看一系列具有情緒色彩的圖片,如蜘蛛、蛇、愛犬和生日蛋糕。通過專業的技術,觀察了參與者的腦部活動。從結果中可以看出,與一般受試者相比,高敏感性的受試者的大腦對這些圖片的反應更加強烈和迅速,尤其是對正面情感的圖片反應更加明顯。
因此可得知,高敏感人對情感有更強烈的反應,並且具有高度的共情能力,他們不僅能夠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還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S - Sensitivity to Subtle Stimuli (對微妙刺激的敏感性):
HSP在感知微妙的變化上展示出令人驚訝的敏感度,宛如一種「超能力」,有的人對氣味有特別的敏感度,有的人則是對味覺特別挑剔,還有一些HSP對於稍微的噪音都無法容忍。當然他們也能對人的情緒、環境物品的擺上變化,都能保有敏感性。
然而,並非所有HSP都會出現上述特徵,每個個體的狀況還是有差異。而整理上述四個由Dr. Elaine Aron所研究的特質後,我們也能大致歸納高敏感人擁有下列7種特質:
二、高敏感人會出現哪些生活挑戰?
高敏感人在生活中經常面臨特定的挑戰,這些挑戰可能是非高敏感人難以體會或遭遇的。由於高敏感人擁有較高的情感反應性和對外部刺激的敏感度,他們可能會經歷一些特有的生活難題。
這些獨特的情境和挑戰常常讓他們有感於被他人誤解或孤立,也使他們的內心感到孤獨、失落與沮喪,甚至是感覺自己沒有真正的朋友能懂他,而這些會出現的挑戰,往往也是從上述我們所整理出的特質延伸而來的。
我們整理出五大層面來說明,高敏感人可能會遇到的挑戰為何:
職場工作:
高敏感人的高度共情和敏感度可能會對職場中的人際互動、工作壓力和環境刺激有更深入的反應。他們可能更容易受到工作環境變動的影響,如辦公室政治、工作量的變動或是期限壓力,導致他們在工作中感到更加壓迫或焦慮。
(💡延伸閱讀:和主管溝通好難? 運用共情式溝通,打造向上管理的能力)
人際關係:
高敏感人在人際互動中可能更加敏感於他人的情緒和反應,可能會過度解讀他人的意圖或感受,導致誤解或不必要的情緒波動,同時他們可能在維持人際關係時感受到更多的壓力,擔心不被接受或被誤解。常見的例子像是當朋友沒有立即回復他們的訊息,他可能會開始擔心是否做錯了什麼或是朋友是否生氣了。
家庭親子:
若家長是高敏感人可能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有過度的反應,他們可能過度擔心孩子的安全、學業、社交等方面,在一些案例上可能會看到過度保護的問題出現,或是會想要給孩子一個完美的家庭而出現更大的壓力。
(💡延伸閱讀:學齡孩子的育兒知識有哪些? 盤點你必須知道的育兒知識)
情緒壓力:
高敏感人容易因著較為敏感的接受度,所以在面對任何問題、困難、挑戰都可能需要比他人更長的時間來消化情緒與壓力,甚至可能還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若是沒有控制好可能會造成憂鬱、躁鬱等心理內耗問題出現。
自我價值:
由於高敏感人經常感受到與大眾的差異,他們可能會質疑自己的價值,擔心自己是否真的「怪怪的」產生自我質疑,可能對他們自己的價值、角色、定位動搖,影響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舉例來說:在一個聚會中,當其他人似乎都享受當下、談笑風生時,高敏感人可能因為這特質而無法融入人群,也會因為感到孤立而討厭自己的性格,懷疑自己的價值。
三、自處之道:如何照顧高敏感的自己
在複雜的人際相處的現代社會中,高敏感人所經歷的內心世界比許多人更加複雜和深沉。對他們來說,細微的刺激可能如巨石般沉重,不僅因為他們的生理和心理構造使他們更敏感,還因為他們的心理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身為高敏感人的你需要移除自己的敏感性。相反,或許我們只需要學習如何更好地理解、調整、接納和照顧自己,就能讓自己更加熟練的駕馭這項特質,那該怎麼做呢?
放下想要治療自己的想法:
首先,你需要常常放下想要治療自己的想法,像是你可能會經常跑出「我好像是很奇怪的人」、「我為什麼就是做不到?」這類的想法,一定要學習刻意的放下。因為你已經知道高敏感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天生的特質,所以勇敢的接納、肯定自己,學會擁抱自己的敏感,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了解刺激來源:
識別可能引起不適或壓力的刺激源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噪音、光線、甚至是某些人的言行,了解並避開這些來源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壓力。舉例來說,如果你知道走哪一段路會有許多的噪音發生,那就提早規劃繞路行走。
放過自己,不處理也不會怎樣:
給予自己寬容和空間是關鍵,當面對困難或壓力時,學會告訴自己,即使現在不做決定或不立即處理,一切都會有他的安排,會好起來的。
練習放鬆或冥想:
找到能漸漸恢復平靜、安穩的方式,類似固定式的冥想、呼吸練習、運動或任何能夠幫助你復平靜和平衡的身心活動。
(⭐️延伸閱讀:5款免費冥想APP推薦-冥想好處解析,讓你愛上冥想!)
找心理師好好聊聊:
有時,和專業的心理師談談可以提供新的視角,來幫助你改善觀念、梳理情緒並處理卡住的壓力和挑戰,透過他們專業的引導和支持,一定能幫助你更好地瞭解自己,並找到和自己與世界共處的方式。
🔍️若你想省去交通時間並想要快速找出適合你的心理師,並開啟你的心理諮商服務👉️圈圈心理平台遠距諮商全新服務上線,了解哪些心理師線上服務中:篩選「可以預約」
(💡延伸閱讀:心理諮商是什麼? 心理諮商有用嗎?一篇文帶你認識心理諮商)
總結來說,在這多彩多姿,卻又充滿壓力的世界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和特點,高敏感正是其中之一。這特質所帶來的深度感受和敏銳的直覺,雖然有時令高敏感人感到難以自處,但卻是許多人非高敏感人所嚮往擁有的特質,我們需要知道,高敏感不應被視為一個問題需要解決,而應該被認識和擁抱。
重點不在於世界如何看待高敏感,而是在於你如何看待自己,學習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看待自己時,你會發現高敏感不是一個缺點或傷害,而是你獨特的一部分,賦予你深度和情感,也唯有真正地認識、接受並愛上我們的自己,我們便能更好地了解如何適應這個世界,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延伸推薦:和情緒壓力說掰掰!現代人必修的身心調適課),
\ 加入圈圈心理官方Line 獲得免費心理資源 / 👉️ 點我加入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一個女性從求學到出社會工作,最後踏上成為母親的旅程時,她的人...
當性侵害或性騷擾的陰影落在我們自己或所愛之人的身上時,我們無...
只要是人,難免都會有不順遂的時候,遇到生涯發展、感情問題等人...
以畫圈圈的概念,變成一個頸枕與耳機的意象,彷彿舒服地躺著,心...
在還未真正體驗心理諮商之前,許多人對心理諮商可能存在一些誤解...
高達八成的自殺學生在事發之前並未尋求幫助或學校輔導室,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