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如何化解我們心中的假想敵?
2024-05-11
2024-05-11
看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如何化解我們心中的假想敵?
作者:圈圈心理 2052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已經播畢,短短的八集引來非常廣大的迴響,在網路上也有大量的關注,大眾對於劇情中每個角色人物的選擇都有不同的想法與感受,而劇情的精彩之處,除了演員非常專業細緻的演技外,更重要的是劇情非常寫實,對許多邁入婚姻的父母或是單身工作者都引發了強烈的共鳴。而此劇的開頭,就以「簡慶芬」因不滿生活現狀,故開始對這位曾經的情敵「Rebecca」產生好奇,並視為自己的假想敵開始,為故事拉開序幕。
閱讀本篇文章,你會學會....
- 何謂假想敵(opposing force)?為何會出現假想敵心理?
- 如何化解心中的假想敵(opposing force)?
以下有雷!以下有雷!以下有雷!以下有雷!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已經播畢,短短的八集引來非常廣大的迴響,在網路上也有大量的關注,大眾對於劇情中每個角色人物的選擇都有不同的想法與感受,而劇情的精彩之處,除了演員非常專業細緻的演技外,更重要的是劇情非常寫實,對許多邁入婚姻的父母或是單身工作者都引發了強烈的共鳴。而此劇的開頭,就以「簡慶芬」因不滿生活現狀,故開始對這位曾經的情敵「Rebecca」產生好奇,並視為自己的假想敵開始,為故事拉開序幕。
而在我們的人生故事中,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曾當過簡慶芬呢?或許,我們也常常在半夜想起那位曾經讓你在意過、嫉妒過、比較過的那個人,而讓自己陷入各種情緒中無法自拔。那麼,擁有假想敵的人生究竟是好還是壞呢?該如何化解心中那位讓自己不斷比較的那個人呢?透過本篇文章,就讓我們一起從《不夠善良的我們》中找到解答吧!
(👉️延伸閱讀:見不得人好?5種逃離自卑魔咒的萬用方法!)
一、何謂假想敵(opposing force)?為何會出現假想敵心理?
在劇情一開始,簡慶芬倒了杯紅酒,想起過去剛出社會時,同事張怡靜 Rebecca 是她的假想敵,兩人不但同天生日還常不約而同穿同件上衣,連喜歡的男人都是同一類型。止不住好奇的她立刻上網搜尋,卻發現 Rebecca 時常把心情寫在社群,看起來生活自在、男友還比她年輕,簡慶芬對此感到很不甘心,因此,開始在各樣事物中開始了比較,覺得這場人生的勝負她必須得贏!
何謂「假想敵」(opposing force)?
此用語一開始本為軍事術語,原意為「假定、想定的敵人」。「假定」也是『假設』的意思語,即『為誘導演習或戰術作業,所擬定之一種假設狀況。』而現今也都被用來成為一個人比較或前進的目標。(出自:維基百科)
假想敵是在人們感受到威脅或壓力時,經常會無意識地創造出來的一個敵對對象,這種行為不僅反映我們內在的恐懼和不安,也可能是我們試圖保護自己免受心理創傷的一種方式。藉由將自身的焦慮和不安定感投射到這些假想的敵人上,我們好像找到了一種解釋複雜世界和緩解內心衝突的方法。
這樣的心理機制運作,也在許多方面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情感。例如,在感覺無力或受到威脅時,藉由創造一個可以對抗的敵人,我們可能會感到一種暫時的安全感或控制感。然而,這種假想敵的概念並不僅僅是我們個人防衛機制的產物,它同時也深受所處的文化和教育的影響。在一些文化中,競爭和對抗被看作是必需的生存策略,也基於這樣的觀念,可能會使人們更頻繁地創造假想敵,若同時我們的認知也出現偏差,忽略或否定相反的證據,就會更進一步加強假想敵的存在。
當然,假想敵若出現在群體中,可以提升成員間的一致性和團結。當集體面對一個共同的敵人,不僅加強了團隊的合一感,也增強了彼此對群體的認同感,心理動力學也表明,假想敵不僅是心理作用的產物,也是團隊交互作用和社會結構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戀愛時你是哪一型?認識4種依戀型人格)
假想敵心理如何出現?
當一個人在心中設想出假想敵,這是一個由多層次的心理和社會因素所構成的過程,並形成一個複雜的心理運作脈絡:
內在不安與外部化
當人感受到壓力、恐懼或不安時,他們的內在情感會尋求一種釋放方式。而假想敵的概念,會使自己將這些不安的情感外部化,將內在的心理衝突轉化為對抗一個具體且外在的敵人,這種外部化有助於減輕內心的壓力,因為它提供了一個看似明確的對象來對抗或責怪。
舉例來說:一位辦公室員工可能因為擔心是否能升遷而感到壓力和焦慮,為了處理這種不安,他可能無意識中將新來的同事視為威脅,認為對方是奪走自己晉升機會的敵人,而這種心理作用會幫助他將內在的恐懼和壓力外部化,轉移了對自身能力的質疑。
產生錯誤的認知
在設想假想敵的過程中,人往往會展現出錯誤的認知,例如:確認偏差或選擇性注意。這意味著他們更傾向於注意和解釋那些符合他們既有信念的資訊,而忽視或否認與之相矛盾的實際證據。這種偏差加強了假想敵的「真實性」,使人更堅信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假設,在工作會議中一位同事對某個提案持反對意見,且過度強調支持他看法的資訊,同時忽略或貶低與自己立場相反的觀點。這種認知偏差,會使他更堅定地認為提案支持者是對工作有害的「敵人」,進一步鞏固了他對假想敵的看法。
社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
個人在自身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的影響下,也會形成對假想敵的看法。在某些文化中,對抗和敵對被視為處理衝突的正當方式,這可能會鼓勵一個人創造和維護假想敵的觀念。
例如,在足球比賽中,對手球隊的球迷和球員往往被我們視為阻礙我們隊伍勝利的敵人,即使這種敵對實際上是比賽的一部分,而非真正的個人衝突。
情緒驅動和行為反應
當一個人出現恐懼或不安的情緒,那就是推動我們設定出假想敵的重要動力。這些情緒不僅驅使我們尋找一個可歸咎的外部敵人,可能還會激起對這些假想敵的敵對行為。這種行為反過來可能也會引起其他人的反應,進一步加劇了原始的假想敵觀念,甚至將一個原本無害的人或群體,轉變成真實的敵對力量。
舉例來說:在家庭環境中,父母可能因為工作壓力而情緒不穩,當孩子的行為稍有不順從時,可能會將孩子視為挑戰自己權威的「敵人」。這種由情緒驅動的假想敵概念,可能導致父母對孩子採取不必要的嚴厲或懲罰性措施。
自我實現的預言
設想出的假想敵往往會演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當我們因為恐懼和不信任而對某人或某群體採取防衛或攻擊性的行為時,這些行為可能激起對方的相應反應,因而確認了原先的敵對預期,增強了假想敵的存在感和「必要性」。像是在工作場合,如果一位主管預設新員工會犯下錯誤,可能會過分關注員工的每一個小失誤,並將其放大解讀為不稱職的表現。這種預設態度可能使員工感到緊張和壓力,反而更容易犯錯,也直接確認主管的假設,形成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延伸閱讀:成功不是偶然:策略性耐心(Strategic Patience)幫助你達成個人與職業成功)
當我們在心中構建假想敵時,這種心理機制可能會對我們的情緒和人際關係帶來負面影響。一方面,這會阻止我們真正處理和解決內心的恐懼和壓力,長期依賴這種方式可能使我們無法學習如何健康地處理衝突。另一方面,這種心理狀態容易讓我們誤解他人,破壞與家人、朋友或同事之間的和諧關係。這不僅會讓我們感到更多的焦慮和壓力,還可能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
二、如何化解我們心中的假想敵?
從劇情來看,簡慶芬在第七、第八集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一直以來都希望過得比Rebecca更好的她,在看到Rebecca罹癌後,整個假想敵心理瞬間崩塌,這是因為即使是被視為假想敵的人,在遭遇不幸或困境時,我們的基本人性和同情心仍可能會被喚醒,這種情感反應是人類社會化過程中的一部分,當看到他人受苦,即便是假想的敵人,我們天生的同情心還是會促使我們感到憐憫和惋惜。
其次,當假想敵遭遇困難時,這種情境可能會撼動我們原有的敵對感知,使我們重新評估對方的人性和情況,這種重新評估有助於我們看到對方與我們其實有許多相似之處,包括面對困境和挑戰的共通性,而引發對假想敵的同理。此外,當我們的假想敵過得不好時,我們可能會感受到一種安全感,因為看到對方的不幸,似乎暗示了我們自己相對的優勢或成功,這種安全感會帶給我們不同於以往所感受到的威脅或競爭感。
除了上述原因,簡慶芬這種同理和憐憫的情緒,也可能是出自自我反思的結果,讓自己意識到持續懷有敵意和競爭的心態,對自己和他人都沒有好處。透過對假想敵的同理,不僅能夠減少自我心理的負擔,也能使自己邁入更健康的互動,以下提供4種化解心中假想敵的方式:
和他人討論真實性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長期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而無法客觀看待現實,尤其當這些想法是對他人的偏見或敵意時。因此,我們可與能夠信賴的朋友、家人或同事討論你的感受和看法,幫助你獲得不同的觀點,這種外部的意見能夠挑戰並校正你的認知。
例如,如果你認為一位同事總是故意反對你的意見,但與其他同事交談後你可能會發現,那位同事對所有人都習慣持批判態度,並不是針對你個人。這種實際且客觀的回應,將有助於你重新評估自己的假想敵,並減少不必要的對立。
練習看見生活美好
專注於自己生活中的美好,可以有效減少對假想敵的固執與執著。我們可以練習每天花點時間感恩那些讓你感到快樂和滿足的事物,無論是工作上的成就、家庭生活的溫馨,還是朋友之間的相處樂趣。
例如,你可以記錄每天至少三件讓你感到感謝的人、覺得幽默的事情,或者與朋友分享一些喜悅的經歷,這種練習不僅會穩定你的情緒,還能改變你對生活的整體看法,使你更少將注意力放在那些無形的敵對上。
(👉️延伸閱讀:我到底喜歡什麼?實用5步驟找出自己真正的興趣)
找到自身所愛的目標
缺乏清晰的個人目標和夢想,往往使人容易對外界產生敵意或不滿。確定並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目標,可以讓你的注意力從假想的敵人轉移到建設性的事物上。無論是職業發展、學習新技能還是從事其他喜好的項目,積極追求一些生活的目標,會使你的生活充滿方向感和成就感。
例如,如果你發現自己過於關注同行的成就,不妨設定一個自我專業提升的目標,像是讓自己獲得一項專業證書、或完成一項個人成就等,這將幫助你專注於自我提升,而非把心思放在無謂的比較上。
(👉️延伸閱讀:目標設定實務指南:專家教你10大目標設定基本原則)
選擇專業心理諮商
當發現自己無法獨立處理對假想敵的固定想法時,尋求心理諮商就是一個必要且值得的選擇。專業的心理師可以引導你去分辨那些深藏於心理層面的盲點和根源問題,並提供具體的策略來解決這些問題。
心理諮商通常是一對一的談話,在諮商過程中,心理師會使用不同的諮商技巧,來幫助你理解和解決把他人當做假想敵的行為模式,透過練習,你將學會如何改變那些導致敵意的負面思維。
(👉️延伸閱讀:心理諮商費用怎麼算 ? 認識心理諮商和諮商重點)
🔍️無需出門只要按下鍵盤,就能快速找出適合你的心理師,並開啟你的心理諮商服務👉️圈圈心理平台遠距諮商全新服務上線,了解哪些心理師線上服務中:篩選「可以預約」
擁有假想敵的心理,可能在某些情境下可能看似有優勢或功能性,引發我們的野心或好勝心。然而,從長遠角度來看,這種心理態度多半帶來的是負面影響,因為我們會持續將他人視為敵人,不僅容易導致不必要的壓力和焦慮,還可能破壞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就如同簡慶芬所說:「我最終還是自己絆倒了自己」。
當我們把精力放在對抗假想敵上,我們可能會忽略自我的成長和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假想敵心理狀態往往基於恐懼和不安全感,而不是建立在實際的威脅之上,因此,這也會很消耗自己的心理狀態,甚至減少生活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因此,我們可以選擇更健康的做法來正面處理挑戰和衝突,而不是創造或維繫敵意,藉由上述的四個技巧與方法,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內心的不安和對抗性,轉向處理內在的糾結與根源,使我們擁有更健康的身心狀態、回歸更自信滿足的自我。
📣【課程推薦】給自己的一份改變禮物 | 踏入心理諮商的事前準備(優惠價:490元,原價890元)
每個人都有來自不同地方的煩惱、糾結,像是人際關係、工作、婚姻、生活等,而這些煩惱若沒有辦法排解反而一直累積,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對我們的心理造成更多傷害,這時候就需要透過「心理師」的專業來協助我們!在這門課,您會了解心理師的工作內容,以及心理諮商將如何協助我們,60分鐘帶您揭開心理諮商的神秘面紗。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當翻開相簿的每一頁,裡面記載的,是你與伴侶一起經歷的每一刻。...
你是否對於其他同事或主管擁有很多不同的人脈總感到羨慕呢?又或...
我們面對生老病死等未知而陌生的事物時,內心往往會湧現出一股難...
上篇我們提到許多關於我國長照2.0的詳細服務,也理解許多時候不...
前一陣子有一個很紅的名詞叫做「安靜離職」,什麼是安靜離職呢?...
坐在辦公桌前的你,手機螢幕上閃爍著各種職缺廣告,你總是滑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