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時你是哪一型?認識4種依戀型人格

2024-01-21

戀愛時你是哪一型?認識4種依戀型人格

2024-01-21

戀愛時你是哪一型?認識4種依戀型人格

作者:圈圈心理   78151

在每次的戀愛中,你是否有想過,你是如何與伴侶相處的?是否會有一些常見的慣性反應和行為?比如,在遇到爭吵或分手的時候,有些人可能會感到非常不安,不斷地希望對方能回應對話;而另一些人則可能選擇退縮,甚至逃避面對問題。這些不同的反應方式,其實都與我們的依戀型人格有關。


閱讀這些文章,你會學到....

  1. 【自我檢測】你是哪一種依戀型人格?
  2. 一次看懂4種依戀型人格介紹

在每次的戀愛中,你是否有想過,你是如何與伴侶相處的?是否會有一些常見的慣性反應和行為?比如,在遇到爭吵或分手的時候,有些人可能會感到非常不安,不斷地希望對方能回應對話;而另一些人則可能選擇退縮,甚至逃避面對問題。這些不同的反應方式,其實都與我們的依戀型人格有關。

最早提出「依附理論」這個概念的人,是英國心理學家 約翰·鮑比 John Bowlby 博士,他發現從小時候起,我們就開始形成一種「依戀模式」,這種模式會影響我們成年後的愛情關係,成為一種有特定傾向的「依戀型人格」。

舉個例子,如果你在感情中總是擔心對方會離開你,可能就是屬於那種需要更多安全感的依戀型。相反,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在關係變得太親密時感到不安,這可能表示你有一種傾向於迴避型的依戀風格。

本篇文章將帶你檢測自己是哪一種類型的依戀型人格,同時認識依戀型人格對自身親密關係的影響。透過深入剖析自己的依戀型人格,能讓我們在戀愛中,真正理解與面對自己在感情中所缺乏和需要的元素,並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伴侶,建立更和諧、更滿足的戀愛關係。

(👉️延伸閱讀:一直在換新的伴侶對象嗎?5種潛藏在心理可能造成感情失敗的原因

一、你是哪一種依戀型人格?

認識自己的依戀人格,對於我們日後的戀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讓我們明白自身對愛的期望、如何回應親密,以及我們在關係中遇到壓力或衝突時的反應方式。

了解自己的依戀型人格,同時有助於去對抗那些可能阻礙關係發展的行為模式,使我們能夠更有意識與理性地改善自我和提升與伴侶的溝通。當然,這也有助於我們理解伴侶的行為,增強彼此的同理心,進而形成更深的親密感。

在網路平台中有非常多不同的檢測工具,但並非每項工具測驗出來都能非常準確!我們推薦擁有20年專業諮商經驗的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所製作的「愛情依戀量表」(也就是依戀型人格量表),此量表共有16個不同的情境,能檢測你與伴侶相處時會發生的情況。每個情境分別有3種不同的行為反應,切記務必需要按照「直覺」作答,不要想太多,最後系統會直接統計出你屬於哪一型的依戀人格喔~

(👉️延伸閱讀:戀愛心理這樣想錯了嗎?愛情中常見的5種有毒戀愛心理

二、一次看懂4種依戀型人格

依戀型人格是指成年人在親密關係中展現的情感和行為模式,這些模式往往源於兒時與照顧者的互動經驗。簡而言之,我們在童年時期形成的依附方式,會影響成年時與伴侶、朋友甚至是自己孩子的互動方式。

而4種依戀類型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家瑪麗·艾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基於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發展出來的。艾因斯沃斯透過她著名的「陌生情境實驗」(Strange Situation)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觀察。在最初的研究中,艾因斯沃斯提出三種主要的依戀類型:

  • 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
  • 焦慮型依戀(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t)
  • 逃避型依戀(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後來,心理學家們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了第四種依戀類型:

  • 恐懼型依戀(Disorganized Attachment)

而這4種依戀類型的差異,取決於照顧者用何種方式應對(是否有給予正向回應、足夠的安撫、情感互動等),進而形成當事人往後與親密伴侶的情感表現模式。目前這4種依戀人格被廣泛應用於理解人從嬰兒時期到成年的依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和情感健康,以下我們將針對上述4種依戀型人格進行詳細的解釋。

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

  • 特徵:這類人通常在關係中感到舒適和安全。他們能夠信任伴侶,並且在關係中保持積極和支持的態度,給伴侶的回應是穩定、有信任感的,同時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 戀愛關係中的互動模式:他們傾向於建立穩定、和諧及長久的戀愛關係。能有效地溝通,並在衝突中尋求解決方案。比如,當伴侶需要獨處時,不會吵鬧著說對方不理他,反而能夠理解並給予空間,而不會感到被拒絕或不安。

安全型依戀人格的發展通常源於一個穩定、支持且反應良好的早期照顧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孩童的需求被及時且恰當地滿足,照顧者(通常是父母)對孩子表現出一致的關愛和支持。這種經驗使得孩子學會信任他人,並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和照顧的。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不安時,照顧者會提供適當的安慰和保護,幫助孩子發展出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之後這種安全感內化為一種持久的內在信念,即他們相信自己能夠獲得愛與支持,且能夠建立穩定的關係。

進入成年後,過往的成長經驗,使得安全型依戀的人在建立親密關係時,能夠保持積極、開放的態度。他們能夠在關係中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尊重和回應伴侶的需求,這種平衡的互動模式使得他們在關係中感到滿足和安全。

焦慮型依戀(Anxious Attachment)

  • 特徵:這種類型的人經常擔心被拋棄或不被愛。他們可能對伴侶的承諾和感情表示感到不安全。
  • 戀愛關係中的互動模式:焦慮型依戀的人常常需要更多的確認和關注。他們可能在關係中表現出過度依賴或者控制的傾向。例如:常常委屈自己,或是試圖透過控制對方(在對方手機安裝定位APP、任何行程都需要報備等)來獲取安全感,或是對方半夜沒有回覆訊息,就擔心關係出問題。

焦慮型依戀人格的形成通常與不穩定的成長環境有關。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的需求有時被迅速且恰當地滿足,而其他時候則被忽視或拒絕。這種不確定性導致孩子無法形成對照顧者穩定的信任,因而發展出對被愛和被接納的不安全感。

孩子可能會發現,只有透過表現出強烈的情感需求或行為來吸引注意,才能獲得照顧者的關注和回應。因此,這樣的經驗培養出一種過度依賴和尋求注意的行為,長大後,可能會在親密關係中不斷尋求確認和安全感,甚至隨時都擔心被拋棄。

成年後,這種過去的經驗可能會在戀愛關係中更加被放大。他們可能對伴侶的承諾和情感表現出現懷疑,或常常透過一些控制性的行為,希望能在關係中獲得關注與保障,以緩解內心的不安全感和恐懼。無論是何種方式,焦慮型人格的共同點是:當與另一半關係不夠緊密,就會產生絕望、受傷與焦慮的感受。

(🔍️延伸閱讀:認識童年創傷,關於童年創傷的後遺症

逃避型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

  • 特徵:很獨立,需要個人空間,但其實又渴望投入戀愛,不太信任他人,內心冷漠封閉,相處時會感覺他們很隨和,但其實他們在人際關係上都保持了一定的距離
  • 戀愛關係中的互動模式:這類人傾向於在關係中保持距離。他們無法和伴侶太過親密,當在關係中面對衝突或爭執,會選擇逃避、冷戰、不回應甚至是消失。他們也很常透過美化前任、喜歡不可能交往的人來壓抑對親密關係的渴望。

逃避型依戀人格的形成,通常是因為孩子長期處於缺乏溫暖和親密互動的成長環境。照顧者可能對孩子的情感與需求反應很冷淡、拒絕甚至漠視,使得孩子學會壓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表達,以防止自己再度被拒絕。

這些孩子在成長階段就已發現,表達自己的需求或渴望他人安慰自己,是難以實現的一件事。因此,他們學會依賴自己,而不是渴望依靠他人。這種自我依賴成為一種防衛機制,以保護自己免受失望和情感上的傷害。長大之後,他們進一步發展出對親密關係的逃避態度,因為太過親密,可能導致自己會變得脆弱,最終成為傷害自己的源頭。

逃避型依戀的人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高度的獨立性和自給自足。他們會避免表達情感,並對於親密關係持有保留態度,傾向在關係中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避免感到被束縛或失去自主性。

恐懼型依戀(Disorganized Attachment)

  • 特徵:這類型的人在關係中表現出矛盾的行為,他們既渴望親密,又害怕被傷害,在親密與疏遠之間掙扎徘徊,容易陷入分分合合的戲劇化關係。
  • 戀愛關係中的互動模式:綜合焦慮與逃避特質的依附類型,在關係中反覆無常,容易被突如其來的情緒淹沒。也因為害怕被關係中的伴侶傷害,因此與他人產生、維持有健康的親密關係對他們而言是很大的挑戰。恐懼型依戀的人可能會在尋求與避免親密之間徘徊。即便在感情中已經心力交瘁,甚至深陷痛苦,卻仍會找一百種理由去保護傷害自己的對象。

恐懼型依戀人格的發展,通常與成長經驗中極端的混亂環境有關。這種依戀風格往往出現在那些曾遭受嚴重的不穩定性、矛盾的照顧行為,或者是被虐待和忽視的孩子身上。在這樣的環境中,照顧者可能既是安慰的來源,同時又是恐懼或傷害的來源。

孩子在這種成長環境下,可能會感到極度的困惑和無助,因為他們的本能驅使他們尋求照顧者的保護和安慰,但同時又可能因為照顧者的不可預測或威脅的行為而感到恐懼。這種矛盾的經歷導致了一種混亂和衝突的依戀模式,孩子既渴望親密和安全感,又害怕親密關係帶來的傷害和拒絕。

成年後,這些經驗形成了恐懼型依戀人格,他們也會在尋求親密和拒絕親密之間搖擺不定,但這其實反映了他們內心對於安全和傷害之間的掙扎。他們時常在關係中表現出強烈的需求性和依賴,但當關係變得更加親密時,又可能因為恐懼而撤退或表現出拒絕行為。

(👉️延伸閱讀:有惡魔在身邊嗎?關於恐怖情人的心理與行為特徵

依附類型並非絕對的分類,而是動態的概念

目前較新型的依附測驗觀點越來越認為依附型態並非固定不變,而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如下圖:

圖上那些被箭頭指著的圓點,說明每個人的依附模式有可能剛好在兩種類型的邊界,有可能是輕微、也可能剛好比較極端。在這種觀點下,人的依附型態不再被視為單一、互斥的類別,而是可能在不同的依附模式上展現出不同程度的特徵。

每個人的依戀人格會因選擇的另一半而改變

需注意的是,我們的依戀型人格並不是一成不變,它可能會受到每段與不同伴侶的互動模式而有所改變,使我們的依附關係產生動態的變化。

例如,一個本來傾向於焦慮型依戀的人,若與一個提供穩定支持和積極回饋的安全型依戀伴侶建立了關係,可能也會逐漸感到更加安全和自信。 相對地,一個原本具有安全型依戀風格的人,如果長期處於一段充滿不確定性和逃避型依戀行為的關係中,可能也會漸漸開始表現出焦慮型的特徵。

這當中的關鍵在於,「依戀型人格」是在人際互動中所形成和調整的。雖然每個人的依戀風格皆受到過往成長的經驗影響,但也會在新的關係中不斷發展和改變。 這也代表著,透過健康、正向的關係經驗,或是專業的心理諮商,人們將有可能改變原有的依戀模式,發展出更健康的戀愛關係。

 

每一種依戀型態,無論是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還是恐懼型,都有其獨特的交往方式和情感需求。當我們對這些模式有了更深的認識,不僅能更精準分辨出與自己情感模式相契合的伴侶,也更能在戀愛關係中表現得更成熟、更理智。

理解自己的依戀型人格,帶領我們在遇到戀愛中的挑戰時,能夠更加冷靜和有效地應對。不僅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溝通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同時也理解和尊重伴侶的感受和需求。當然,對於一些人來說,理解和調整自己的依戀型態可能並非容易的事。這時,選擇心理諮商可能是不錯的方式,藉由心理師的協助,我們可以獲得專業的傾聽與支持,幫助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情感模式,並實際應用於生活中,以更健康的方式與人互動。當我們更了解自己時,我們也就更有能力去愛別人,並建立起更健康、更滿足的愛情關係。

 

課程資源

如果你看完了這篇,你發現不確定自己在愛情中在追求什麼,甚至對當前的情感狀態不滿足,推薦你這門課程內容,講師同時以愛情牌卡作為認識情感關係的工具,讓課程內容更為豐富有趣。透過課程講師的引導,或許能夠幫助你找到一些在情感上的解答。

課程特色

  • 深度解析愛情心理學,讓你先懂自己再談愛
  • 自我探索與生活應用的實用內容
  • 愛情牌卡介紹並結合實例說明

📣前往購課愛的心圖像|從愛情價值探索你的理想伴侶】 原價890元,優惠價690元

 

加入圈圈好友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心理諮商有用嗎? 心理諮商都在談什麼,要如何選擇心理師(上集)

心理諮商有用嗎? 心理諮商都在談什麼,要如何選擇心理師? 面對...

走出婚姻低潮:重燃愛火的心理策略

近期剛在影視串流平台上映的韓劇「淚之女王」,除了高顏值的男女...

原來還有免費心理諮商資源?!付費心理諮商 V.S. 免費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資源整理】

當想要追求心理健康時,礙於實際經濟的考量,往往讓你裹足不前嗎...

當有人告訴你他想自殺,該怎麼辦? 與自殺傾向者的溝通心法

在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時常可以透過社群媒體看到親友的生活狀況...

家庭和諧的秘訣:5個日常小動作提升家庭關係親密感

在我們忙碌而又充滿挑戰的日常生活中,家庭作為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3種實用小工具,開啟你的GTD時間管理法

在上篇我們提到關於GTD的認識,相信有許多人已經迫不及待渴望能...

探索更多文章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