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是不斷為他人著想嗎?關於「濫好人」的定義與擺脫方法

2023-10-31

你總是不斷為他人著想嗎?關於「濫好人」的定義與擺脫方法

2023-10-31

你總是不斷為他人著想嗎?關於「濫好人」的定義與擺脫方法

作者:圈圈心理   2825

「你真的不必那麼好心…」、「你這樣不會太累嗎?」你是否曾聽到朋友常這樣這樣對你說呢?面對許多親友的要求,你總是不知道該怎麼拒絕,總是想著「助人為善」、「反正大家都是一起的」,抱持這樣善良的心,希望也能因此和人人能建立良好的友誼關係,但長久下來你是否感覺自己好像開始力不從心,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覺得好像自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濫好人」。


閱讀這篇文章你會學到...

  1. 什麼是濫好人?6個常見的濫好人特徵。
  2. 什麼原因會使人變成濫好人呢?
  3. 4個步驟陪你擺脫濫好人?

「你真的不必那麼好心…」、「你這樣不會太累嗎?」你是否曾聽到朋友常這樣這樣對你說呢?面對許多親友的要求,你總是不知道該怎麼拒絕,總是想著「助人為善」、「反正大家都是一起的」,抱持這樣善良的心,希望也能因此和人人能建立良好的友誼關係,但長久下來你是否感覺自己好像開始力不從心,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覺得好像自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濫好人」。

我們知道,你很努力的在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但當助人的精神失去界線時、當我們過度為他人著想,忽視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時,這種善良的能力就可能轉化為一種無形的壓力,導致我們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如果你經常為滿足他人而委屈自己,或不小心成為「永遠都會在那裡的那個人」,透過本篇文章,我們將一起了解「濫好人」的定義與成因,並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和界線,讓你能夠學會如何在愛他人的同時,也更珍愛自己。

(👉️延伸閱讀:憂鬱症的人在想什麼?微笑著卻內心悲傷, 何謂「微笑憂鬱症」?

一、什麼是濫好人?

首先,先來看看你濫好人指數有多高?以下有15條描述,讀後逐一給分,最低1分,最高5分。

如果這個描述完全不符合你的情形,請給1分;如果敘述完全符合你的情況,請給5分;如果稍微符合,請依照符合程度給出2到4分。15條敘述都給完分數後,就可以將分數加總,總分會顯示你擱置自己的需求和優先事項,迎合他人的可能性有多高。

一起來計算總分:

  • 濫好人指數-15到30分:

說「不」對你來說不太困難,可以做出符合自己明智的決定,也知道如何在幫與不幫之間,堅守捍衛自己立場。你相信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負起責任、讓自己快樂,都比取悅他人重要。

  • 濫好人指數-31到45分:

你大部分的時間很多時候可能都在幫助他人,面對許多親友、同事總是不忍拒絕,也害怕若拒絕,可能會跟他人的關係變差,但你也發現在協助他人的同時,你的情緒開始變得壓抑,有許多話變得不敢說,與其向他人say no ,你更傾向常答應他人。

「濫好人」的定義?

濫好人(英文:Doormat)是一種人格特質或行為模式,其中的主要特點是過度、無條件地為他人著想或付出,縱使這可能對自己造成精神、情緒或其他身心傷害,仍然處在這種模式。

濫好人在英文中被稱為:「doormat」(門墊)「pushover」(很容易推倒的人),雖然沒有人希望自己是這兩種物品,但英文的解釋恰好點出濫好人容易遭受到的處境,而之所以落入這樣的處境,都是來自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簡而言之,這類的人容易被他人欺負,較沒自信與主見,因為沒有自己界線與原則所以不容易拒絕他人,同時習慣用討好迎合的方式在跟別人相處,在許多環境中可能被利用傷害,造成在人際關係中的惡性循環。

「濫好人」的行為特徵?

對濫好人來說,相信你具有一定的道德感,而這種道德感會出現兩種傾向:首先,你符合社會定義中的好人形象,如果不去幫助或迎合別人,會對自己無法交代;其次,的內心擁有一套非比尋常的補償機制,為了心理保護,用道德感來掩蓋掉自己得罪別人的恐懼。

所以你可能常會在表面上提醒自己:「我不幫忙就是不會做人,這樣有違自己一貫的風格。」但從實質上來說,你不過是害怕自己在得罪人之後可能遭受懲罰而已。

此外,你可能常常會做出哪些事呢?以下整理6種行為特徵。

無法拒絕他人的請求

這是最常見的狀況!雖然內心明知這可能會使自己的工作、事情延遲或困難,但還是無法說向他人說「不」。舉例來說,當朋友在深夜突然打電話來說要見面,即使你很想睡覺、明天早上要早起,但你還是會勉為其難的答應。

將他人的需求放置於自己之前

同樣的,自己可能有原先的規劃,但當他人臨時的需求出現,常常會打斷你的規劃、犧牲自己的時間、金錢或情感以滿足他人。舉例而言,在感情上很多時候會把另一半的需求當作自己的需求,明明可能這間餐廳很多自己不能吃的,但仍然會配合伴侶前往用餐,即時如此也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

害怕拒絕和衝突

確實這樣的人是一位好好先生、好好小姐,但實際上其實是不知道怎麼解決與他人的衝突與不愉快,可能會選擇先低頭或道歉,縱使今天錯誤者不是自己。

對自己的需求不清楚

很多時候你對自己的情緒、心理的需求並不清楚,可能是缺乏「意識感」或是故意將自己的「意識感關閉」,在這樣的狀況下,你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做選擇,當別人問你「這樣不會很累嗎?」等想法時,你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是享受還是無奈。

尋求他人的肯定和認同

若你身為濫好人,相信你是一位非常看重與在意獲得他人的認同,縱使沒有表現在外在,但每當麻煩他們的人給予肯定和讚美時,會令你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被尊重的,因此在內在行為,你會會持續使用「完成別人交辦的事情」來彌補內在的不安全感。

當真的拒絕他人時,會感到內疚或自責

濫好人總還是會遇到必須拒絕他人的狀況,而當你真的拒絕他人開口說「不好意思」時,往往會對他人產生愧疚與自責,同時還會十分關心他人被你拒絕的感受,這樣的行為機制,是來自於你覺得沒有做到自己的「標準」,因此產生自責感,產生自身心理的落差。

濫好人本身就好像是需要繞著他人轉的陀螺;又或是像是令人垂涎三尺的蛋糕,等待著他人一塊塊地分食,這些都是因為因濫好人將自我價值放在與他人供應與需求的關係上,使你產生上述這些行為特徵。

(🔍️延伸閱讀:在人際關係中曾經感到被忽略嗎?關於「職場隱形人」的心理成因與調適之道

二、什麼原因會使人變成濫好人呢?

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學派學觀點中,阿德勒相信每個人都渴望被接納和認同,這是我們天生的「社會興趣」。我們都在尋求屬於某個群體的感覺,希望自己的存在能被他人所肯定。

但是當這種渴望受到挫折,我們就可能採用某些策略來尋求那種肯定,而「濫好人」正是其中的一種策略。

在童年時期,每個人都會經歷一些挫折和困難。這可能是源自家庭、學校或與同儕的互動中所經歷的。在這些情境中,有些人可能認為,只有通過取悅他人、滿足他人的需求,才能獲得他人的肯定和認同,當他們發現這種策略「有效」時,他們可能會不自覺地把它內化成一種日常的行為模式,而這就成為了「濫好人」的行為模式。

以下4種原因,可能導致一個人產生「討好」、「委屈自己」的社交模式,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內在的心理原因,或是外在的環境條件,都是互相交互影響的。

自我價值低落

自卑感是一種深層次的不安全感,是一種對自己價值的懷疑,和對自己能力的不信任。你常常會在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夠好、不被需要或不值得愛時,以至於尋求外在的認同和肯定來補充那個空缺。在這種背景下,取悅他人成為一種策略:「通過滿足他人的需求和期望,可以獲得瞬間的肯定與認同」,這種認同在表面上似乎能夠暫時緩解你的自卑感。

當這種取悅他人的行為獲得正面的反饋,如他人的讚美、感謝或關心,這會進一步強化這類的行為。因為你可能會認為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獲得自己所渴望的愛和接受,當這種行為發生在求學時期時,更會加深、重複這樣的社交模式,即使這意味著犧牲自己的需求和權益,也要加入社交同儕的群體中。

但是,這樣的行為其實只是一種外在的、表面的滿足,它不能真正解決內心的自卑問題,久了你可能會發現,即使付出了很多,也不能真正得到你所渴望的認同感,這可能會使你感到更加空虛和無助,從而進一步加劇與擴大自卑感和依賴取悅他人的行為。

兒時童年經驗

兒時的童年經驗在人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上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在這個階段,我們學會了如何與世界互動,並形成了對自己和他人的基本認識。

假如在童年時期,沒有受到正確的照顧或對待,或常常被忽略,此時依附的關係就會開始出現動搖,為了滿足自身的情感需要,可能開始會透過做一些能獲得關注的事情,讓家長能認可。

又或者當被被期待或鼓勵,滿足其他家庭成員的需求時,可能會學會將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像是,你可能為了讓弟弟妹妹開心,而壓抑自己的情感或需求,或者你為了避免家庭衝突,而妥協自己的立場。

此外,若童年時期的「獎勵」和「懲罰模式」與取悅他人相關,那麼也可能會將這種行為與愛、關心及安全感聯繫起來。例如,當他做出讓步或放棄自己的需求時,獲得父母親的稱讚與獎勵,此時你可能會堅信取悅他人的原則,是能獲得愛和接受的方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認知可能已經根深蒂固成為個人觀念,並轉化為一個人的基本行為模式。即使長大後進入了不同的社交和工作環境,這些早期學到的策略,可能仍然在無意識中影響著你的行為和決策。因此,你可能在與他人互動時,習慣性地取悅他人,甚至於忽視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延伸閱讀:5個教養地雷你踩倒幾個?關於家長親子教育必須知道的事

過往創傷經驗

當一個人在學齡、青春期、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情感上的創傷,如被忽視、精神肢體暴力、虐待或其他形式的身心傷害,也會發展出一套策略來保護自己,以避免再次受到傷害。

在這些情況下,你可能曾經選擇隱藏或壓抑這些需求和感受,並專注於滿足他人,希望這樣可以避免衝突,或得到認可和愛,並將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放在次要位置,這樣的行為被視為一種「保護機制」,也能說是一種彌補策略,因為他們相信只有這做,才能彌補自己需要的安全感,避免自己再次受到傷害。

長時間下來,不僅沒有處理到自己原本的傷痛根源,更可能帶來較大的人際關係危機。

(👉️延伸閱讀:認識童年創傷,關於童年創傷的後遺症

各類恐懼與不安全感

人們其實有非常細膩的感受,從依附理論的角度來看,社交恐懼、孤單恐懼和不安全感往往是源於不安全依附的結果。如同前面所說,當人在童年時期經常遭受忽視、拒絕或不穩定的照顧,就會發展出對社交場合的深深疑慮,在心裡總是擔心自己不被喜歡或被拒絕,這就是社交恐懼的根源。

而孤單恐懼也是這種不安全依附的副產物。因為從小就未能經歷穩定、持續的情感連結,所以在成人時期,特別渴望得到這種連結,害怕被孤立,這種恐懼驅使你不斷地取悅他人,希望得到他人的關心和認可。

最後,由於在成長階段經常感到自己不重要、不被關心,因此在成人時期,可能會經常有不安全感作祟,或不知道如何建立安全感。在你的內心深處缺乏一種根深蒂固的自我信任感,這使你不停地在外界尋找認同,試圖彌補內在的空虛和不安全感。

(👉️延伸閱讀:什麼是受害者心態?如何和受害者情結的人溝通相處

總之,童年時期和成長經驗在塑造我們的心理模式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如果沒有得到健康、正確的家庭教育和照顧,很可能會發展出濫好人的特質,並將這種模式延續到成人時期,影響到你的人生和人際關係中。

三、擺脫濫好人的具體步驟?

當我們釐清造成我們成為濫好人的原因後,我們就能朝著建立正確的「自我界線」前進。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座小島,擁有著獨特的風景、情感和經歷。雖然我們會選擇搭起橋梁,與其他的小島連結,分享快樂和哀愁,但每座小島的邊界仍應該被尊重和保護。正如同我們的心理健康一樣,會選擇與他人建立關係,但同時也需要一個明確的界線,確保自己的心理和情感不被踐踏。

設定界線,並不是說要將自己孤立或封閉起來。相反地,它是一個表明我們尊重自己的方式。當明確自己的需要、權益和極限時,就能具體告訴他人:「這是我的空間,請你尊重。」這種方式的溝通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沖突,讓關係更為和諧。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家沒有門,任何人都可以隨意進入,你可能會感到不安全,心情也難以平靜。而界線就像是那扇門,給予我們保護和私密的空間。當我們學會為自己劃定界線,其實在告訴自己:「你值得被愛,值得被尊重。」

而有哪些具體方式,可以讓你擺脫濫好人的宿命呢?

步驟一:重新掌握選擇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需要做出選擇的情境,但身為「濫好人」的你,或許習慣性地忽略自己的意願,隨波逐流。而「重新掌握選擇權」意味著,每當面臨抉擇時,充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立刻迎合他人。

我們不能控制遇到的每一個人或事,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原則和價值。雖然第一次的拒絕往往是最具挑戰性的,但一旦跨越了那道障礙,未來要做選擇也會變得更容易。

重要的是,拒絕他人時要有正當理由,不應無故拒絕,或當你選擇幫助他人時,也要記得設定自己的界線,例如:提前說明自己只在某個時間段有空。或當朋友邀請你參加一場聚會,但你已有其他安排或真的很累,你可以選擇留下休息,而不是出於壓力參加。

步驟二:釐清自身的優先順序

在生活中,無論是工作要求或親密關係中的請求,我們經常面對難以拒絕的情境。對於這些無法避免的責任和請求,我們可以選擇向他人明確表示自己當前的工作或生活優先事項,這樣既給了自己和他人一個協商的機會,也能優先處理更重要的事物。

例如,你的伴侶希望你此時陪他去看場電影,但此時你剛好身體不舒服,可以表達說先讓你休息一下,等身體狀況有趨緩後,再確定是否需要前往。

步驟三:找到自身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是指導我們行為和選擇的原則。花時間思考和確定自身價值,可以幫助你更明確地知道自己的立場。例如:「難道我要一直這樣幫助別人下去嗎?」、「難道我跟他關係好,真的是因為我幫助他嗎?」從一些自我的反省或問答,可以去釐清自己的價值是什麼?當然也可透過和心理師的諮商,調整自身的想法與觀念,重塑個人的核心價值。

(🔍️延伸閱讀:什麼是心理師?關於心理師的養成與角色

🔍️若你想省去交通時間並想要快速找出適合你的心理師,並開啟你的心理諮商服務👉️圈圈心理平台遠距諮商全新服務上線,了解哪些心理師線上服務中:篩選「可以預約」

步驟四:練習勇敢向他人說不 

要勇敢對他人說「不」,首先需要強化溝通技巧。不僅涉及語言的選擇,更多的是表達自我需求與界線的能力。例如,可以學習使用「我訊息」,這樣可以更真實、坦率地傳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會讓對方感到受到指責。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此逐步練習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從日常小事開始,先嘗試向不那麼熟悉的人表達自己的想法,當這種溝通模式逐漸成為習慣後,再逐步擴大到更親密或更有挑戰性的情境中。

同時也可以找能信任的親友建立情境模擬,來練習拒絕的技巧,透過模擬,可以在不真正面對壓力的情境下,預先計畫和練習如何拒絕,這樣在真正的生活中遇到類似情境時會更有自信。

最後,每一次的「說不」或「拒絕」都是一次小勝利,應該給予自己適當的鼓勵和慶祝,這樣可以增強自己的自信,鞏固這種新的行為模式。

總結上述的4個步驟,心理學家阿德勒強調,為了真正的自尊和自信,人們需要學會內化自己的價值,而不是過分依賴外界的評價。這意味著要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並確立它,而不是只看其他人的反應。對於「濫好人」來說,這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和努力,但只要願意改變,永遠都不嫌晚。

 

當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進,我們會發現「認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屬於自己「善良的界線」。正確的善良不僅僅是盲目地對每個人展現無條件的給予,它更是一種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因此,當你懂得說「不」時,就是在保護自己的心理和身體不被過度消耗,使自己與他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

畢竟,一個已經精疲力竭的人是無法真正幫助與關愛他人的,若你感到困惑或矛盾時,請記得回到自己的內心,或是詢問可信任的親友建議與想法,努力找到那條善良的界線,讓你能遠離濫好人的標籤!

(🔔延伸閱讀:原來還有免費心理諮商資源?!付費心理諮商 V.S. 免費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資源整理】

加入圈圈好友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想換工作了嗎?教授的轉職建議,教你面對未知的生涯路!

聽從建議轉職後,人生的方向有變的更加美好嗎 ? 有些人既不追求...

夫妻相處之道 : 找到夫妻關係的溝通相處秘訣,讓夫妻相處不再困難

夫妻相處之道 : 找到夫妻關係的溝通相處秘訣,讓夫妻相處不再困...

想死的意念讓你喘不過氣嗎?從無意義的人生中,找到活下去的勇氣

你可能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工作了,每天打開求職網站,卻總是收不到...

情緒管理5步驟 : 改善情緒壓力,從認識自我情緒開始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中,我們常常被情緒的波動所影響和左右。有時...

長者心裡到底在想什麼?難溝通的原因|長者心理健康議題

在我們的生活中,家中的長輩有時確實會讓我們感到頭痛。他們似乎...

線上心理諮詢好處與解析,幫你找到「對的」線上心理諮詢平台 : 那些沒說出口的情緒,是阻礙你感受幸福的主因

線上心理諮詢好處與解析,幫你找到「對的」線上心理諮詢平台 :...

探索更多文章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