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受害者心態?如何和受害者情結的人溝通相處
2023-09-10
2023-09-10
什麼是受害者心態?如何和受害者情結的人溝通相處
作者: 37496
在我們的身旁是否有些人總是讓你感受到很消極、負面,當你給予關愛時,他可能會不斷抱怨:「全世界最糟糕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我身上」、「我身體很差,現在吃不了東西」或「我就是沒人愛啊,從我出生到現在就是這樣」等,當你鼓勵他去尋求專業的治療時,他可能也會很直接的告訴你「去醫院也不會改變什麼,什麼都不會好啊!」。 面對這樣的親朋好友,我們總是不知道怎麼跟他們對話比較好,但又還是必須要關心鼓勵他們,但這樣的溝通總是無效,總發現他們的世界觀裡千錯萬錯都是他人的錯,也似乎永遠處於弱勢地位不輕易改變。
閱讀這篇文章你會學到...
- 什麼是受害者心態?
- 受害者情結會有哪些特徵與行為?
- 如何和這樣的親友溝通相處?該避免什麼?
在我們的身旁是否有些人總是讓你感受到很消極、負面,當你給予關愛時,他可能會不斷抱怨:「全世界最糟糕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我身上」、「我身體很差,現在吃不了東西」或「我就是沒人愛啊,從我出生到現在就是這樣」等,當你鼓勵他去尋求專業的治療時,他可能也會很直接的告訴你「去醫院也不會改變什麼,什麼都不會好啊!」。
面對這樣的親朋好友,我們總是不知道怎麼跟他們對話比較好,但又還是必須要關心鼓勵他們,但這樣的溝通總是無效,總發現他們的世界觀裡千錯萬錯都是他人的錯,也似乎永遠處於弱勢地位不輕易改變。
這些人可能長期扮演著「受害者」的角色,他們不願意承擔責任,也不願意檢討自己的行為,而是依賴眼淚和委屈的話語,希望這樣可以免受指責。透過本篇文章將深入帶你認識何謂受害者心態?該怎麼與這樣的親友溝通相處及生活,用另外一個視角更全面性的來理解他們。
一、什麼是受害者心態?
受害者心態(victim mentality)是一種後天的心理狀態或思維模式,通常表現為一個人認為自己總是處於不利或不公平的處境中,並且將生活中的困難歸因於外部因素或他人的行為,而不是認真反省自己的行為或做出積極的改變。這種心態使個人感到無助、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並依賴他人的同情和支持。
而有個關鍵的重點,受害者心態主要是從家庭成員和童年時期的情況中發展而來的。舉例來說,假設有人在童年時經歷了一個家庭暴力的環境,她的父母經常爭吵並對他進行身心的虐待,這種不穩定和有害的家庭環境,可能對她的童年心靈造成了嚴重的創傷。在成年後他有可能因為無法有效地應對她的創傷和受害者心態,就走上不正當的道路,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的家庭,也有能會做出一些犯罪的行為,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實現她一直以渴望的權力和控制,彌補她童年時的無力感和受害感,尋求控制感和自我肯定。
最大的根本原因為「家庭童年創傷」:
一個人之所以會選擇受害者的心態來應對生活,通常是因為他們在過去經歷了巨大的情感創傷和情感忽視,而這種情感創傷最早源於童年時期,當時他們無法應對自己所處的困難情境,感到自己無助和無能為力,在那個時候,他們可能渴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和關懷,但沒有人伸出援手因而感到孤獨與絕望,這些情感經歷留下了深刻的痛苦的經驗,並在他們的內心形成了一個始終在埋怨和感到受害的心理。
隨著生命逐漸地成長,這種情感的糾結並未得到轉化或改觀,而是凝固在早年的傷害經歷中,他們的心理狀態還是會被這樣的創傷影響,同時又因沒有學會自主解決問題或面對挑戰,造成他們儘管可能在生理上成長為成熟人,但內心仍然停滯在童年時期的創傷經歷中,認為是世界和他人不公平對待他們,覺得都是別人都在欺負他們,而也因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只能被動接受。
總之,受害者心態往往源於早年的情感創傷和無助經歷,並在個體的生活中形成一種持久固著的心理模式,根深蒂固的思維影響他們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
(👉️延伸閱讀:認識童年創傷,關於童年創傷的後遺症)
其次,低自尊心、華人文化因素、情緒健康問題也都是根本成因之一。
在華人家庭中,尤其是傳統家庭,可能存在著強烈的家長權威和嚴厲的教養方式,這種教養模式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和挫折感,讓他們容易形成低自尊心,並且不敢反抗或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傳統觀念中強調謙虛和忍讓,也可能使個人更傾向於選擇受害者的角色,而不敢正面面對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長期的壓抑換來的是身心健康的失衡,憂鬱、焦慮等情緒健康問題可能使他們也容易陷入消極的思維模式,感到自己無法掌控生活,進而採取受害者的角色,這類的情緒健康問題會進一步削弱個人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使他們更容易陷入受害者心態。
上述的四種原因環環相扣,共同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發展與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你會察覺這些擁有受害者心態的朋友們,似乎一直沉浸在情感和生命創傷中,而且這些情感似乎永不散去,他們不斷地重複著相同的調調,講述相同的事件,哭訴相同的情節,他們會很理直氣壯的告訴身旁的朋友:「我才是最可憐的那個人!」,而這也讓他們有了一個解釋人生痛苦和困難的方式。
然而,令人矛盾的是,他們的指責不是針對當初令他們受傷的特定對象,而是對整個世界的廣泛指責,他們認為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可惡的,都會傷害和冷漠對待他們,因此將整個世界視為敵人,唯一的方式,他們認為,是要求控制和支配,讓他們得到無盡的補償。
二、受害者情結會有哪些特徵與行為?
受害者們秉持著一種負面的人生觀,認為所有的事都不是他們的錯,永遠都是周圍的人的責任,又或是這個社會的責任,即使我們想要幫助、提供意見,他們也能整理出一大堆藉口不願改變,以下是他們常會出現的內外在特徵:
內在特徵:
- 無價值感:
受害者心態的人通常對自己缺乏信心,認為自己無法應對生活的挑戰,並且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他們可能會說:「他們可能不會想要找我一起去吧!」
- 自我懷疑:
他們經常懷疑自己的能力和決策,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他們可能會說:「我覺得我應該沒辦法承接這個工作。」
- 負面消極:
受害者心態的人可能容易陷入消極的情緒,包括抑鬱、焦慮、憤怒和自憐,他們可能會說:「為什麼這個世界總是對我不公平?」
- 依賴同情:
他們常常尋求他人的同情和關心,並希望別人認可他們的困難處境,他們可能會說:「反正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人真的愛我、關心我?」
- 無法改變:
他們可能會對於要改變自己的環境感到無力,甚至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並認為一切都在他們的控制之外,他們可能會說:「又不是我的錯,為什麼是我要改變?」
外在特徵:
- 抱怨和吐苦水:
受害者心態的人經常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和別人對待他們的冷漠,並不斷向他人傾訴自己的苦衷,他們可能會說:「你不覺得他這樣做就是看不起我嗎?」或是「沒有人知道我到底經歷了什麼!」
- 容易指責他人:
他們傾向將自己的困境歸咎於外部因素或他人的行為,而不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他們可能會說:「如果不是那些人的錯,我現在不會處於這種情況。」
- 避免承擔風險:
他們不願意面對風險,也可能會避免去嘗試和挑戰,總是很畏縮,因為他們害怕失敗或受傷害,他們可能會說:「我先不用好了,這個我怕我做不好」
- 社交關係困難:
長期保持受害者心態可能會對他們的社交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因為朋友和家人可能感到難以與之建立積極的互動,他們可能會說:「如果你們是我的朋友,就幫我啊!」
雖然沒人在一開始就想要成為受害者,可不少處於受害者心態的人並不是真的想走出來,這是因為這個身份可能因此得到一些「心理獎勵」:
- 免除相關責任:
當發生一些事件時,可能因為各樣的藉口,或是他人已經習慣知道他會歸咎於過去的傷害,因而不和他計較承擔任何事情的責任,但也因此無法面對自己的選擇和行為後果。
- 引起他人關注:
透過表現受害者情結,可以吸引他人的關注和關心,讓自己感到被重視。
- 引起他人歉疚:
可能讓他人感到自己需要幫助,產生歉疚感,進而提供支持或幫助。
- 減少被批評刺激:
受害者角色可能減少了他人對個體的批評或挑釁,因為他們被視為處於脆弱狀態。
- 擁有控訴權利:
他們擁有控訴、責備他人的權利,將負面情緒或困難歸咎於外部因素或他人的行為。
- 更容易達到目標:
受害者可能會利用這種角色來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因為他們可能會引起他人的同情和合作。
- 避免被情緒波及:
受害者會習慣性的將情緒轉向難過,而不是憤怒,因此可以減少對他的憤怒與反應。
總結來說,心理學家拉哈夫·加貝(Rahav Gabay)指出,受害者心態可以在沒有經歷過嚴重創傷或傷害的情況下發展,反之亦然,經歷過嚴重的創傷或受害並不一定意味著一個人會養成受害者心態。
許多受害者心態的形成其實都可以歸根於一次沒能癒合完全的創傷,這樣的心態或情節並不是一種醫學疾病,但卻是一種很難擺脫的心理思維模式,久而久之也會伴隨發生在憂鬱症、躁鬱症這類的正式疾病中。
三、如何和這樣的親友溝通相處?該避免什麼?
身為受害情節者不一定有意識到自己是受害者,因為他們可能會對這種心態感到無法自拔,這是一種已經行之有年的情感模式,他們往往也無法意識到這種模式正在影響他們的生活和人際關係。
也因此與擁有受害者心態的人相處是令人疲憊的,如果不幫忙,我們常常於心不忍;如果試圖提供幫助,往往又會發現對方似乎並不是真的想走出他所抱怨的困境,因此該如何避免這樣兩難的情況,該如何溝通相處比較好呢?
- 聆聽和理解:
首先,要充分聆聽他們的感受和想法,表現出理解和同情。讓他們感受到你關心他們的情感狀態。
- 避免批評和指責:
不要批評或指責他們的受害者心態,這可能會讓他們感到更加防衛。相反,試著表現出理解,並避免使用負面的詞語。
- 開放性提問:
嘗試對他提問一些開放性問題,幫助他們更深入地思考他們的情感和思考模式,例如,你可以問:「你覺得會因為這樣,感受到傷害?」或者「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你感到更好?」
- 適時分享觀點:
如果你覺得適當,可以分享你的想法與建議,但要謹慎選擇言辭,避免直接告訴他們他們錯了,而是以提供建議或觀點的方式表達。
- 提供支持和資源:
如果他們表達出對改變感興趣,可以提供支持和資源,如相關的成長團體或建議一位心理師、推薦相關自我成長的書籍等。
(👉️延伸閱讀:心理諮商所花的錢值得嗎?心理諮商有健保給付嗎?)
- 設定健康界限:
任何一段關係都不應該是「有毒的關係」,若當他們的受害者心態開始影響你的關係與心理健康時,要記得設定界限,讓他們知道你的需求和感受也很重要。
- 避免成為拯救者:
我們無法改變受害者心態,這並不是關係中健康的角色,每個人都有改變自己心態的能力,但這有他該去經歷的時間,要有耐心,並願意在整個過程中持續支持他們。
🔍️想要知道哪些心理師正在線上進行服務:請在左側篩選「可以預約」
需要意識到,這些相處方法,最終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改變受害者心態,因為讓一個人走出困境的,首先得是他們自己,對於他們不幸的遭遇,我們除了真誠的關愛外,也學習尊重他們的選擇和節奏,有時,專業心理諮商也可能是一個有價值的選項,如果你認為這對你的朋友有幫助,可以對他們提出建議。
(💡延伸閱讀:原來還有免費心理諮商資源?!付費心理諮商 V.S. 免費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資源整理】)
然而,若你正在與有受害者心態的人相處,除了照顧他們的情緒之外,我們也希望你能更好好的照顧好自己。正如上述所說,當我們長期單方面承受來自對方的負面情緒、被迫照顧對方的心情時,我們自己的內心往往會感到疲憊,因此藉由好好的放鬆、調節自己的身心都是對您非常有益的。
課程資源
如同前面提到的,這樣的心態可能來自於我們的文化與成長家庭背景,我們無法小看家庭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思考、生活與行為的影響養成。想要知道這些信念到底如何生成,甚至想要試著解開家庭對自我的束縛,這門150分鐘的課程內容將從身、心、腦的角度帶你有更多的自我認識。
這門內容給你的幫助
- 提升自我情緒覺察
- 化解過往情緒糾結
- 了解透析自我信念
課程大綱
單元一:身心腦3層面找出你的情緒壓力點
單元二:【身】我的內在渴望想要告訴我那些訊息呢?
單元三:【心】擅用情緒能量提升人際與工作效能
單元四:【腦】破解自我核心信念的魔咒
單元五:解鎖原生家庭對情緒壓力的束縛
【情緒管理課程】情緒壓力說掰掰|現代人必修的身心調適課
▶️ 前往購課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你是否也曾在辦公桌前發呆,心裡默默問自己:「我到底喜歡什麼?...
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許多人經常感到時間不足,任務堆積如山,...
在現今快節奏的社會中,健康已經成為我們最寶貴的資產之一。然而...
你是否曾經在電腦記錄裡發現孩子偷偷瀏覽色情網站,或者感覺孩子...
每個人每天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累積下來人的一...
你是否對於其他同事或主管擁有很多不同的人脈總感到羨慕呢?又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