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課程都在做些什麼?有可能是詐騙嗎?

2023-10-25

心靈課程都在做些什麼?有可能是詐騙嗎?

2023-10-25

心靈課程都在做些什麼?有可能是詐騙嗎?

作者:圈圈心理   4038

在充滿高壓力的時代下,許多人都渴望找到一個出口,一個可以讓心靈得到慰藉的地方,坊間也開始流竄起各種心靈課程、工作坊或研習,而這些課程或團體的費用甚至昂貴得讓人咋舌。


閱讀這篇文章你會學到...

  1. 心靈課程的內涵在做些什麼?
  2. 五種心理因素情境使我們容易相信而上當
  3. 專業心理課程的差異比較

在充滿高壓力的時代下,許多人都渴望找到一個出口,一個可以讓心靈得到慰藉的地方,坊間也開始流竄起各種心靈課程、工作坊或研習,而這些課程或團體的費用甚至昂貴得讓人咋舌。近期報導的「P.O.P. Workshop」心靈課程詐騙事件,宣稱幫助學員提升心靈與生命質量、開啟「內在金錢能量吸引力」,但長年透過類似直銷手法攬客,不僅課程內容爭議不斷,近來更捲入吸金、洗錢爭議,甚至當中的講師並非擁有專業證照並符合心理師法的合格心理師,卻以心理治療的心理劇手法授課,要求學員矇眼闡述遭性侵的不堪往事,再讓其他學員模擬加害過程,集體伸出狼爪猥褻;也有些學員被逼畫出自己的裸圖、分享性生活、墮胎,同志被逼出櫃等離譜行徑,講師卻宣稱可藉此幫助學員走出創傷,過程中完全無顧慮到個體的心理安全性,有學員因此遭受二度創傷,導致精神崩潰。

我們不禁好奇,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我們願意在似乎無防備的狀態下,接受到這些宣稱治療團體的心靈成長課程,讓自己陷入一層層的心理危機。而過去類似的宗教詐騙手法也相當的類似。許多過去研究證實,當我們人在感到迷茫、脆弱之時,相較好狀態的我們,更容易接受到心理暗示,被那些看似能帶給我們心靈慰藉的課程、宗教或方法吸引,因而失去自身的判斷能力,輕則賠上金錢,嚴重則可能賠上自身的心理健康,使自己活在不幸中。

坊間許多的課程,有些是對我們有幫助,但更加留意的是,究竟我們該如何辨識這些潛藏詐騙疑雲的心靈課程呢?當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如何做呢?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將深入挖掘那些心靈課程的隱藏陷阱,並幫助你我都能擁有更清晰的判斷力,識別與選擇真正專業的心理課程,遠離詐騙的陷阱。

一、心靈課程的內涵在做些什麼?

近年來確實越來越多「心靈成長」類的課程或團體出現,而其實一些專業的心理師與專家也會提供類似的內容,以現代人的情緒壓力而言,這類的課程、服務也有相當的需求,不難看出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況與相關議題,本質上其實是件好事。

然而,這些心靈成長的課程不少是來自於授課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觀點來塑造的課程內容,參雜了各式科學或非科學的元素,來連結參加者的生命經驗與情緒感受。這樣的靈活性,讓課程更具吸引力,但也可能帶來了內容與品質的不確定性。

以下整理出坊間常見開設「心靈成長」名義課程的單位族群類型:

(一)宗教或靈性領袖

在宗教或靈性組織的領袖開設的心靈成長課程除了領袖傳達組織宗教意念以外,有些會融合宗教信仰、神秘經驗或獨特的修煉方法。例如,某位宗教家認為現代人面對的種種困境是由於遠離了真理,因此他開設課程教導參與者如何回到信仰,通過靈性的醒覺來達到心靈的平靜。

(二)新時代教育家

有些人在一個領域深耕並集結一群崇拜者後,開始傳達自身獨到的見解,比較極端的例子甚至認為自己是這個世代的救主或傳播者。他們可能會強調新的思維方式、宇宙觀念或是秘密知識,然後以心靈成長課程的形式吸引民眾參與,讓人們跟隨他們的教導,以達到某種精神目標。

(三)心理學家或生活顧問

這些人可能有著某種專業或能力,過往接受過一些培訓時數,在心理學有興趣與認識,可協助大眾在人際溝通或自我認識上的技巧,擅於運用心理技巧,給予參與者生活上的指引。例如,某生活顧問可能會主張,通過他的課程,人們可以學到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如何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備註:在此稱的心理學家,為無具有心理師法認證的合格心理師證照,僅限對心理學熟識和知曉運用之族群。)

(四)商業機構

有些心靈成長課程純粹是基於商業考量而存在的。例如,某家公司可能會提供一系列的心靈成長研習營,宣稱參與者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某種心靈轉變。這類課程往往強調快速見效,並通常伴隨著各種相關產品的銷售。

而這些族群所開設的心靈課程都擁有一種吸引力,常常是通過某種獨特的教學方法、秘密知識或專家的指導,使大眾相信他們能夠得到所期望的轉變或成果。同時這種吸引力往往伴隨著一定的承諾,暗示或明示地告訴參與者,只要跟隨這些課程,他們就可以獲得某種形式的成功或成就。

這類課程對我們有助益嗎?

這類心靈成長課程對不同的人帶來的效果與體驗是不盡相同的。就好比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迷惘時,許多人會尋求他人的幫助,希望能夠獲得一些心靈的慰藉與支持,這是非常自然的需求,所以當這些課程的導師,說出一些我們渴望聽到的話語時,我們很容易感到同理與被吸引,也有可能照著他所提供的技巧去做,達到短暫的改善。

再者,加入這類課程前,很多人的背後可能渴望被愛、被認同,因此驅使我們靠近。於是當我們感受到這些團體成員或導師接納和認可時,那種温暖和安全的感覺,往往帶給參與者莫大的安慰與鼓勵,並願意嘗試心靈導師所給的指引。

同時,當我們受到團體的動力或氛圍所吸引時,可能會讓我們在短時間內獲得深刻的滿足感和歸屬感。但另一方面,當這種連結過於強烈時,我們可能會逐漸喪失對外界事物的獨立評價能力,從而對團體或導師的說法和行為形成過度的依賴和盲目的追隨。

如果課程內容過於偏頗或是表現出某種極端性,而我們又沒有足夠的獨立思考去評估它,那麼長時間下來,我們的價值觀和思考模式可能會被悄悄塑造成與團體或導師所期望的模樣。

更糟糕的是,當這些心靈導師利用某些特定的教學手法或說話的話術,要求我們做出一些不對或非法的事情時,我們可能會因為不想造成對立,甚至基於團體同儕壓力影響,落入危害身心的情緒操弄,為自己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二、五種心理因素情境使我們容易相信而上當

參與這些課程的人,一開始可能都是免費試聽、免費諮詢等,但因著越來越深的接觸與認識,讓參與者喪失判斷力,認為這些昂貴的心靈課程就像是一束指引我們走出迷霧的光,使我們認為只要付出一定的金錢和時間,就能得到心靈上的平靜和成長,但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我們如此堅信課程的功效呢?

 

(一)利用人性的弱點

許多人由於內心的不安、自我質疑或是對於人生方向感到迷惘,因此更容易被心靈課程所吸引。當一個人長時間被否定、沒有自信,或是心靈上感覺空虛,他們可能會更容易尋找能夠得到慰藉的方法。像是尋求認同與歸屬感、或當事者對生活或人際現況的不滿現狀,或是面對生命中的變故和不確定性,人們會渴望找到一個答案和指引。而心靈課程可能會提供一種給人希望的確定感,使人們誤以為可以解決心理深層的問題。

(👉️延伸閱讀:認識童年創傷,關於童年創傷的後遺症

(二)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人類自然的傾向,意味著在某些情境下,我們傾向於模仿或適應大多數人的行為或觀點。這一行為最初是基於生物演化的需要:在遠古時代,與群體行為保持一致更可能提高生存機率,簡單地說,當大家都選擇逃跑,那麼這很可能是避免某種威脅的明智之舉。

而如今,人們出於渴望社交接受和避免懲罰的需要,也可能選擇從眾。因此,為了和這些課程的人保持關係或獲得他們的認可,也會做出跟大眾一樣的選擇。

另一方面,許多人認為大多數人所做的決策是正確的,因此只要跟隨他們的決定似乎就是安全的,這就是從眾心理相信昂貴課程有用的原因之一。

(三)為自己的錯誤合理化

若當事人已經在課程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他們往往會找尋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以緩解內心的不安感,簡而言之就是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不要讓自己和他人覺得「好像被詐騙」這類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失調的現象。

認知失調是指當我們的信念與行為之間產生矛盾時,我們會感到一種不安和內部緊張。為了緩解這種緊張,我們可能會修改我們的信念,或者為我們的行為找到合理的解釋。

同時,為了保護和維護自己的自尊,人們傾向於避免直接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面對錯誤意味著會讓人以為自己沒有能力和價值。

(四)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心理現象,當人質在長時間被扣留或虐待後,竟然會對其綁架者或加害者產生同情、依賴甚至親近的感情。這種現象的名稱源於197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起銀行劫持事件,當時人質與劫匪建立起奇特的情感連結。專家認為,這種情感反應是生存策略的一種,透過建立與加害者的情感關聯,希望減少自己受到的威脅或傷害。

在這些昂貴的心靈課程中,某些導師或領導者可能會使用一種「先打擊再撫慰」的策略。在教學初期,他們可能會針對學員的自尊心、信仰或過去的經歷進行批評或質疑,使學員感到羞辱、混亂或情緒低落。當學員感到自己站不住腳,導師再施以小惠,例如給予稱讚、認同或是特殊的治療方法。

學員在這種高度情緒化的環境中,可能會對導師產生一種深深的感激和依賴,這種強烈的情感綁定,很像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中的人質對其綁架者的感情。這也意味著學員可能會更容易接受、相信導師的教課內容,並認為這些高價的心靈課程對他們真的有所幫助。

(五)正增強與制約

正增強和制約是行為主義中兩個核心的概念。首先,「正增強」是指當一個行為後面跟隨著一個愉悅或正面的刺激,這個行為的發生頻率將會增加。在昂貴的心靈課程中,當參與者完成某個活動或任務後獲得認同、讚美或其他形式的正面反饋,他們可能會更有動力繼續這種行為,認為課程對他們是有益的。

至於「制約」是一種學習過程,當事人在某種刺激下產生特定的反應,即使這個刺激原先並不會引起這種反應。舉例來說:這類的心靈課程可能會擴大辦理一些研討會、營隊等等,將學員放置於某種情境中,例如限制睡眠或食物,然後在「正確的時刻」提供這些需求。當需求獲得滿足時,他們會感受到極大的舒適和放鬆,並可能將這種感覺與課程中的特定活動、環境或講師相關聯。這使得參與者更深地信任和投入課程,認為課程提供了他們所需的東西。

透過上述的五個心理原因,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和情境的友好,而產生心理認知上的扭曲,這些原因不僅反映了我們的心理的脆弱性,更在反映若我們不好好保護自己的心理,就很容易受到操縱,因此要真正找到能協助自己的課程或資源,就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判斷能力,使自己不會掉入「被洗腦的漩窩裡」。

三、與專業心理課程的差異?

面對自我生命的成長,主動追求突破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一件事情,但每個人的性格與過去經驗有其獨特性,實在很難透過一套一模一樣系統性的課程,就即刻達到效果。而這些心靈成長的課程,可能會誤導尋求協助的人認為只要付錢、按表操課就能解決問題,但卻忽略了每個人成長背景與心理狀態皆不同,所適合的方法可能也不同。

除此之外,這類心靈課程的講師都會用如生命教練、心靈療癒師,將其提供的諮詢服務包裝為「心靈療癒對話或團體」,並強調非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規避<<心理師法>>所設定的字眼與費用的上限。

(👉️延伸閱讀:心理諮商是什麼? 心理諮商有用嗎?一篇文帶你認識心理諮商

透過下表,能具體比較出坊間「心靈成長課程」與「專業心理課程」之差異:

 

項目

心靈成長課程

專業心理課程

定義

通常著重於靈性覺醒、情感的平衡和自我人生的意義。可能結合了冥想、音樂、舞蹈、宗教等元素進行心靈的團體或講座等。

藉由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能力,提供有科學實證的方式,協助個案能自我學習處理心理健康問題。

提供

服務者

可能是生活教練、心靈指導者或任何自認為具有引導他人的能力者,通常不一定有專業訓練,實際上可能也沒有相關證照。

於心理相關科系碩士班完成實習,畢業後考取國家證照後,加入當地公會,於衛福部核可的機構辦理執業登記才可以提供服務。

是否

有證照

通常無固定的證照要求,但有些心靈導師可能會用參加某些認證課程的資歷來證明。

會持有經由心理師法規定的合格證照,如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證照。

是否有

法規保護

以台灣而言目前無特定法規監管各種心靈課程,僅以課程內容涉及的範疇是否符合法規。

服務提供者受心理法規定保障,確保提供服務者具有資格,且個案自身權益不被侵犯。

是否有

研究論證

偏向個人經驗和見證,缺乏科學研究支持。

通常基於科學的研究和實證。

 

這些經由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所提供的專業心理課程,是基於科學實證、專業研究經過驗證的方法,以利民眾在上課時能有專業的知識與技巧可循,特別這些專業的心理課程都是針對特定的心理困擾提供幫助,從心理根本上發現問題,而非僅僅是緩解症狀,更不會以誇大不實的言詞,來吸引民眾的消費斂財。

此外,心理師皆是受過專業的培訓和實習,他們知道如何在安全的環境中引導我們,幫助我們勇敢面對深層的心理問題,並非是一些專業的心靈課程或對話所能解決的。

(🔍️延伸閱讀:什麼是心理師?關於心理師的養成與角色

(🔍️延伸閱讀:心理諮商費用怎麼算 ? 認識心理諮商和諮商重點

(🔍️延伸閱讀:心理諮商所花的錢值得嗎?心理諮商有健保給付嗎?

每個人的心理健康都格外珍貴與重要,選擇專業的心理課程不僅是明智的,更是必要的。它提供了一個個人化、隱私和專業的途徑,幫助人們真正地理解、面對和克服自己的心理困擾。

選擇專業的心理課程,是維護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一步。正確的引導和治療,不僅能解決當下的困擾,更能為未來的人生鋪設堅實的基石。當我們努力追求心理健康時,同時也要擁有判斷的能力,若遇到一些不那麼真誠的機構或人,請不要因此停止追求自我的改變,只要記得慎選、驗證或找專業的人士進行確認,也能在這條路上,找到改變的可能。

心理健康不是奢侈品,而是我們都應該擁有的基本權利,若未來有關注某些課程或講座,請可先至衛生福利部醫事查詢系統,確認講師是否為專業的心理師,以確保自身權益。

 

👉️圈圈心理提供多種類由心理師授課的專業心理健康課程

🔍️若你想省去交通時間並想要快速找出適合你的心理師,並開啟你的心理諮商服務👉️圈圈心理平台遠距諮商全新服務上線,了解哪些心理師線上服務中:篩選「可以預約」

 

加入好友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年終回顧身心整理術-與其斷捨離,不如學會如何自我整理?

近年來,「斷捨離」的概念在網路世界中迅速流行起來。許多人開始...

什麼是直升機父母? 關於直升機父母的5個教養模式

你聽過「直升機父母」這個名詞嗎?直升機父母的隱喻最早出現在海...

專家大解密12種飲食方式,看出你是哪一種性格?

你知道嗎?其實吃飯可以看出別人的個性....很多人可能都沒注意到...

我到底喜歡什麼?實用5步驟找出自己真正的興趣

你是否也曾在辦公桌前發呆,心裡默默問自己:「我到底喜歡什麼?...

見不得人好?5種逃離自卑魔咒的萬用方法!

你聽過螃蟹效應嗎?當一隻螃蟹試圖從桶中爬出時,在桶中的其他螃...

超越時間管理:GTD的方法基礎與實用指南

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許多人經常感到時間不足,任務堆積如山,...

探索更多文章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