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之下:理解親子溝通中的非語言訊息
2024-03-20

2024-03-20
言語之下:理解親子溝通中的非語言訊息
作者:圈圈心理 3290
面對與孩子的溝通,你常感到疲倦嗎?不知道為什麼和孩子溝通總有代溝?或是面對孩子所做出的表情與行為表現,總感到憤怒與生氣……
閱讀本篇文章,你將學到:
- 為何我們難以理解非語言訊息?
- 孩子們常見的非語言訊息有哪些?
面對與孩子的溝通,你常感到疲倦嗎?不知道為什麼和孩子溝通總有代溝?或是面對孩子所做出的表情與行為表現,總感到憤怒與生氣……
這些問題的背後,其實正在反映出許多父母在親子溝通中可能有許多盲點,身為管教者的我們,可能經常只在意孩子們的語言回應,但卻忽略了孩子其他的隱藏情緒,像是身體語言、面部表情和行為模式等等,甚至因為不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意義,感到總是無法進入孩子的內心。
親子間的溝通,往往被誤解和未言說的情感所複雜化,當孩子的行為不符合父母的期望,或當他們的表情和動作難以解讀時,父母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而這些非語言訊息正像是孩子內心感受和需求的鏡子,透過認識它們,我們將得以窺見孩子真正的自我。
透過本篇文章,我們將陪伴家長一起認識孩子非語言行為背後的意義,協助父母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孩子,並有效回應他們的情感和需求,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並透過增強非語言溝通的能力,進一步加深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
(👉️延伸推薦:「我的孩子有點獨特 | 進入兒童早療心態調適」優惠價599元)
ㄧ、為何我們難以理解非語言訊息?
自嬰孩呱呱落地的那一刻開始,便需要和別人接觸、建立和維持關係。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也會透過溝通來確立自己在團體中的獨特身份和角色,並從中獲得接納和認同,因此,人際溝通對個人的社交、自我形象、以至成長發展均十分重要,正如溝通理論權威薩提爾(Virginia. Satir) 所言:「人不能不與人溝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與不同的人和團體透過有效的溝通, 來建立、維繫及強化我們與不同的人和團體的關係。在心理學中,溝通就是我們彼此交換想法和感受的方式,不只是講話那麼簡單,還包括我們的肢體動作、臉部表情,甚至是語氣。而身為父母的我們,想要和孩子溝通良好,必須學會「怎麼聽和怎麼看」,不僅是聽他們說些什麼,也要看他們怎麼表達。
美國心理學家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在1971年提出一個重要主張,指出要和一個人建立關係,需要整合對方共三個層面的表達,包含從語言得到的訊息(談話內容、言詞的意義)佔7%,從聽覺得到的訊息(音量、語調、語速等)佔38%,從視覺得到的訊息(外在行為、表情、動作等)佔55%,因此也稱為「7─38─55法則」(the 7-38-55% communication rule)。而從「麥拉賓法則」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它告訴我們,在實際溝通的過程中,話語其實只佔了很小一部分(大約7%),語氣(比如聲音的高低和速度)占了38%,而大多數的溝通(高達55%)是透過非語言的方式來呈現,比如表情和肢體動作等。因此,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有時候雖然孩子沒說什麼,但我們還是能感受到他們的情緒和意圖。
(👉️延伸閱讀:什麼是直升機父母? 關於直升機父母的5個教養模式)
父母很多時候可能因為自己的問題或盲點,沒有察覺到孩子的非語言訊息。例如:父母可能因為工作壓力大,自己的情緒受到影響,這時候他們可能就不太能注意到孩子的細微表情和肢體語言。又或者父母可能自己本身就不太擅長表達和理解非語言訊息,這樣的話,就更難理解孩子的非語言溝通了。
因此,父母需要意識到自己的這些限制,並學會如何去注意和解讀孩子的非語言訊息,以下我們整理出7個常見父母忽略孩子非語言訊息的主要原因:
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一個情感表達被壓抑、溝通較為封閉的家庭中長大的父母,可能不太擅長去表達自身的情感,這也影響了他們在與孩子溝通時,理解非語言訊息的能力。例如,如果一位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很少經歷家庭成員之間開放和支持性的情感交流,他們同樣也會難以抓到孩子面部表情或身體語言中的細微情感變化。當孩子透過臉部表情或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或情感時,父母可能會無法準確理解孩子的意圖,因而錯過了回應孩子情感需求的機會。
精神疾病的影響
精神疾病如憂鬱症或焦慮症等,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感知和處理能力,這對理解孩子的非語言訊息也將造成阻礙。例如,一位患有重度憂鬱症的母親可能經常感到情緒低落,且難以關注和解讀孩子的非語言行為,如笑容、眼神或姿勢,同時也很難給予孩子需要的互動。這種情感上的障礙使得父母難以回應孩子的需要,可能導致孩子感到被忽視或誤解。
隔代文化的差異
文化背景影響了人們對情感和非語言訊息的理解和詮釋。在一些隔代教養或是跨文化的家庭中,照顧者和孩子可能會因為文化差異而在非語言溝通上產生誤解。舉例來說,孩子可能想要主動幫忙做一些家事,但某些照顧者可能會只看到不甚完美的結果,甚至責備孩子為何連這些事情都做不好,因不理解而錯怪或誤會孩子的好意,將導致孩子變得更加封閉,或不敢再主動協助。
教育和認知水平的不足
某些教育程度較低的父母,可能會缺乏相關的知識來正確判斷和解釋孩子的非語言行為。例如,他們可能不了解孩子噘嘴或避開眼神,可能是失望或悲傷的表現,因此無法適當地回應孩子的情緒,導致與孩子之間產生誤解和隔閡。
情商和溝通的影響
自身情商較不敏銳的父母,可能因為不善於管理自己的情感,而難以理解孩子的情感狀態和內心需求。例如,當孩子選擇沉默或避開眼神來表達不滿時,情商較低的父母可能無法察覺到這一點,或者誤解這些行為的意義,因而無法有效地與孩子溝通和解決問題,甚至衍生更大的溝通障礙,導致親子關係緊繃。
個人經歷和心理創傷
父母的個人經歷和心理創傷,如早年遭受忽視或身心虐待的經歷,可能會直接影響他們處理情感和溝通的方式。這些問題可能使父母在面對孩子的非語言訊息時,採取過度的防衛反應、或忽視孩子的需求。例如,一位童年長期被忽視的父親,可能會對孩子的需求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因為他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未獲得足夠的情感回應,便認為孩子這樣也沒有關係,而這種情感的錯位可能阻礙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健康溝通的建立。
忙碌的生活節奏和壓力
現代生活的忙碌和壓力繁重,家庭型態又多以雙薪家庭結構居多,使父母們難以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孩子的非語言訊息。忙碌的工作、家庭責任和社會壓力可能導致父母的注意力分散,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察覺孩子的需要。舉例來說,一位忙於工作的母親,可能未能注意到孩子回家時臉上的失落表情,錯過了與孩子討論學校生活困難的機會,這種忽視孩子非語言訊息的結果,可能會導致孩子感到被忽略或不被理解,進而影響親子間的溝通和情感關係。
自幼兒時期,兒童便會複製與父母的互動,學習父母說話、音調、互動及臉部表情,也會學習以父母的心態來面對他人所傳遞出來的訊息,而這類的經驗,便塑造了兒童成為成人時的溝通態度與方式。換句話說,若身為父母的你,認為目前孩童的語言或非語言訊息很難理解,甚至對這些回應感到很憤怒,那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反省自己,是否可能因上述所提的7個盲點,導致錯過理解孩子的情感需要。
💡(延伸閱讀:不溺愛也不打罵:談父母管教中2個極端對孩童的影響)
二、孩子們常見的非語言訊息有哪些?
學齡兒童在身心發展的過程中,經常會表現出大量的非語言訊息,這是因為他們正在學習如何表達自己並理解周圍的世界。在這個階段,兒童的語言能力正在發展中,他們可能還無法完全用言語來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和需求。因此,他們經常透過身體語言、面部表情、姿勢和其他非語言方式,來達成與他人的溝通。
而隨著兒童的情感發展,他們開始會用更豐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可能還沒有完全學會如何用言語來處理這些情緒。例如,當孩子感到高興時,他可能會跳躍或快速揮動手臂;當感到悲傷或失望時,可能會低頭、避開眼神或哭泣。這些非語言行為都能幫助父母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
此外,學齡兒童也還在學習如何在社交環境中適應和互動,因此他們也會使用非語言訊息來探索社交規則,比如透過模仿他人的行為來學習社交禮儀,或者用眼神接觸和肢體語言來建立友誼。這種非語言的互動,能幫助他們在沒有言語壓力的情況下表達自己並建立關係。
因此,對父母來說,理解學齡兒童非語言訊息的重要性不僅在於解讀當下的情感或需求,也在於支持兒童有更好的身心發展,然而,我們確實很多時候並不知道這些非語言的訊息真正在表示些什麼。因此,以下我們整理一些兒童常見的「非語言訊息」,讓家長們知道孩子傳遞這些訊息背後的意涵。但必須先特別強調,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發生事件的前因後果也各有不同,因此,還是需要透過家長更有耐心的陪伴與引導,讓孩子能夠說出自身的想法,才能真正理解他們所在意的是什麼喔!
(🔍️延伸閱讀:正向管教工具箱:5個實用技巧幫助你優雅育兒)
以下我們整理4種常見的類別,帶您深入了解兒童的非語言訊息:
臉部表情
- 微笑:表示快樂、滿意,孩子感到開心或對某事感到滿足。
- 皺眉:表達憂慮、不滿或困惑,孩子可能遇到難題或不舒服。
- 瞪眼:表示生氣、挑戰,孩子可能感到被威脅或需要捍衛自己。
- 避開眼神:感覺害羞、不安或隱瞞,孩子可能不願面對當前情況。
- 噘嘴:表達不滿或即將哭泣,孩子可能不高興或需要安慰。
- 眼神閃爍:孩子可能感到不確定、緊張或試圖掩飾真實感受。
- 眼睛放光:表示興奮、好奇,孩子可能對當前事物感到有興趣或喜悅。
- 咬唇:意味著緊張、焦慮或自我壓抑,孩子可能正處在某種壓力下。
- 頻繁眨眼:表達不安、擔心,或試圖避免直接對話的情境。也可能有欺騙的意圖,孩子可能感到內心掙扎或試圖掩蓋真實感受。
- 鼻子皺褶:可能表示厭惡、不滿,或對某事物感到反感。
說話語氣
- 提高音量:表達激動、生氣或尋求注意。
- 低沉/緩慢語調:顯示悲傷、失望或不安。
- 急促語速:表示焦慮、興奮或緊張。
- 輕聲細語:暗示害羞、恐懼或保密。
- 語調起伏大:意味著情緒波動、激動或強烈感受。
- 嘆氣語氣:表達疲憊、無奈或失望。
- 喃喃自語:可能表示自我安慰、內心糾結或不願與人分享。
- 語調平板:可能顯示冷漠、無情感投入或隱藏真實情緒。
- 突然停頓:可能表示猶豫、難以適當的表達或內心感到掙扎。
- 清喉嚨:可能意味著尋求注意、或試圖緩解緊張感。
肢體行為
- 手臂交叉:表示防禦、不安或生氣。
- 踢腳或敲打地板:顯示焦躁、不耐煩或憤怒。
- 緊握拳頭:表達緊張、激動或對抗的準備。
- 拉扯衣角或手指玩弄物品:表達緊張、焦慮,或尋求注意或安慰。
- 腳步快速移動:表明興奮、急切或歡喜。
其他
- 深呼吸或嘆氣:可能為放鬆、緩解壓力或感到失望,表達情緒的釋放或需要休息。
- 忽略呼喚或指令:刻意抗拒、冷漠或專注於其他事物,顯示孩子可能內心正在反抗或不願意參與。
- 身體主動靠近:尋求安全感、愛或保護,表示孩子需要親密和支持。
- 模仿成人動作或表情:學習、尋求認同或展現欽佩,孩子可能在模仿欣賞的人或角色。
- 頻繁更換坐姿或位置:可能為不安或好奇,孩子可能在探索環境或尋找更舒適的狀態。
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指出,孩子們透過觀察周圍的人,比如父母和同學,來學習行為和社交技巧,這意味著孩子們不僅在聽你說了什麼,更重要的是看你怎麼做。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父母面對壓力時如果能夠保持冷靜,孩子就學會了遇到問題時怎樣保持冷靜的非語言訊息。反之,如果父母在壓力下失控,孩子也可能學會這種反應方式。所以,除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理解孩子,我們也需要理解自己的情緒、想法及感受,用正確且一致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孩子能夠健康的學習我們表達非語言訊息的模式。
(👉️延伸閱讀:每日親子時光:3個簡單行動,加強親子間的情感紐帶)
想要和孩子的溝通更良好,父母得多花心思去懂他們。每位孩子都不一樣,表達自己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父母需要慢慢觀察,找出孩子特有的表達方式,知道他們常用哪些臉部表情或動作來表達情緒。當父母正視並回應這些非語言訊息,孩子也會慢慢學會怎麼用話語來表達自己。這樣一來,家裡的溝通就會越來越順暢,父母和孩子也都能更好地理解對方,共同建立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家庭。
【推薦課程】給父母的親職課 | 幼兒發展認識早,育兒路上不苦惱(優惠價1,190元)
現代父母育兒比起從前,更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在孩子出生到上幼兒園的階段,擔心煩惱特別多,一方面看孩子像一張白紙,大人給什麼他就吸收什麼,另一方面每個孩子有他天生的性情,對別人家孩子有效的教養方式,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就不一定可行。如果您也曾有這樣的苦惱,現在就讓心理學專家告訴您,如何從科學的角度了解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教導您靈活運用可操作的教養觀念,讓育兒路上的您不再苦惱。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你真的不必那麼好心…」、「你這樣不會太累嗎?」你是否曾聽到...

『面對失落感』認識失落情緒 : 放不下,是因為還有期待,我們會...

高達八成的自殺學生在事發之前並未尋求幫助或學校輔導室,主要是...

在我們的日常對話中,如「你有心理問題嗎?」、「真變態!」、「...

理科太太諮商延燒,心理師這麼說 : 由於心理服務很細緻,不適合...

創傷是一種深刻的心理狀態,可能源自突如其來的事件或日常壓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