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習慣沒有他!該如何面對失去一段關係的痛?

2024-06-19

好不習慣沒有他!該如何面對失去一段關係的痛?

2024-06-19

好不習慣沒有他!該如何面對失去一段關係的痛?

作者:圈圈心理   3398

人,是習慣的動物。無論在生活、家庭、職場、校園……當我們失去一段存在已久、依賴至深的重要關係時,湧上心頭的茫然及失落,在瞬間可能就會令自我的世界失去重心,毀損崩塌。


人,是習慣的動物。無論在生活、家庭、職場、校園……當我們失去一段存在已久、依賴至深的重要關係時,湧上心頭的茫然及失落,在瞬間可能就會令自我的世界失去重心,毀損崩塌。

在本篇文章中,讓我們一起聊聊有關「失去」的兩件事。

  1. 如何處理因「失去」產生的悲傷情緒?
  2. 怎麼揮別「失去」,邁向下一階段?

從小到大,我們不乏「失去」的經驗:或許,交往多年的伴侶因為個性不合而分手了,明明談判的過程充滿憤怒與不值得的情緒,但在結束關係以後,可能卻感到非常失落,甚至忍不住想打聽對方的近況,這種拉扯感常使我們遲遲無法刪掉對方的通訊帳號,甚至還保留在最愛清單裡。

 

或者,從小養大的狗狗忽然生病、離世,之間相隔才一個多月,根本沒有機會去好好消化震驚與不捨的情緒,直到目睹狗狗的遺體被推進火化爐,才意識到自己永遠都無法再擁抱牠了,巨大的悲傷就此包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當失去到來,我們總習慣性地選擇逃避,以最消極的態度處理,既無法接受事實,也不整理情緒。但,把頭埋進沙坑裡的最終結果,就是必須花更多的時間與力氣,去面對「失去」對我們所帶來的傷害。

在失去一段關係後,該如何和這些已經離開的人事物好好說再見?又該如何在低潮籠罩之下,起身踏出下一步、勇敢找回自己呢?本篇文章將帶你一起學習療癒自己,練習在失去之後也能好好愛自己。

一、何謂「失去」?

失去的感覺是什麼?曾有人說過,失去就像一本被人撕破的書籍,原本讀的津津有味,故事卻不小心突然中斷,你只能在沮喪與遺憾之中,自行猜測和想像那些遺漏的部分。

失去常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沒有人能夠預測失去的到來,也因為無法掌控,每當失去突然出現時,往往都讓人感到無法接受,而常見經歷的失去型態如下:

人際關係的失去

無論是漸行漸遠的友誼、親朋好友的離世、相愛戀人的分手、或要好的同事離職,這些都會引發我們的不安及不確定感。人際關係的失去,包含友情、家庭及職場關係,而也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人際關係的失去總是最難以釋懷的。

物質的失去

家中的資產、存摺內的財富,對許多人而言是建立安全感的其中一種方式,但當因為意外而導致房子、金錢等物質的失去,可能會因為經濟壓力而造成焦慮、恐慌,甚至無法接受而想要結束生命。

健康的失去

人們對於身體的存在及自由支配早已習以為常,因此,當意外、疾病或年紀漸長的狀況導致失去健康時,不少人會陷入無助的絕望,甚至出現對未來存活的恐懼。

生活狀態的失去

不論是移居到陌生的城市或國家,或被迫改變原本熟悉的生活方式;或是因退休、失業、婚姻狀況的改變等,而必須轉換生活中的角色,都會因為這些巨大的變化影響原有的生活狀態,導致出現充滿不確定的危機感,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感受到被社會孤立、隔絕的氛圍。

 

在心理學中「失去」通常被定義為強烈的情感反應,尤其是失去重要的人事物時。著名的心理學家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於所提出的「悲傷五階段理論」(Five Stages of Grief)中,描述人們面對失去時可能經歷的五個階段:

否認:在這個階段,人們常會拒絕接受事實,感覺一切都不真實。他們可能會告訴自己:「這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

憤怒:當現實已無法再否認時,接著憤怒的情緒會湧現。人們可能會對自己、他人或甚至是失去的對象感到憤怒,不斷發出「為什麼是我?」的質問。

懇求:在這個階段,人們會試圖與命運或上天「談判」,希望能夠改變現狀。他們可能會懇求得到第二次機會或試圖尋找解決辦法。

沮喪:當談判無效,人們終於開始直面現實時,強烈的悲傷和絕望感會出現。人們可能會感到無助、孤獨,並且對未來感到迷茫。

接受:最終,人們會開始接受失去的事實,並試圖尋找新的生活方向和意義。在這個階段,人們會慢慢恢復日常生活,重新建立新的希望和目標。

面對失去,沒有人是預備好的,但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失去後會有的可能狀態,也能幫助我們更容易邁開下一步。

 

失去後的下一步是?

許多人在面對失去時,總是不斷地陷入哭泣、憂鬱和絕望的情緒中。這可能是因為失去帶來的痛苦和空虛讓他們無法釋懷,也可能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無助感造成的情緒困擾。此外,對於失去的不接受和不願意放手,也會讓人陷入情緒的困境中。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感覺到無法逃避失去所帶來的情緒困境,他們可能陷入自我懲罰和否認的循環中,無法從中抽離。加上社會觀念對於情緒表達的壓抑和否定,也讓許多人無法正確地處理失去所帶來的情緒反應,反而進一步加深了情緒困境,因此,若有一套實用的步驟能提供協助,就能縮短讓自己陷於困境中的時間喔!

 

接受現實

當面對失去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壓抑,甚至直接否認現實,彷彿這樣做就不曾失去過。這非常正常,也沒有關係,因為最重要的是,允許自己去感受這份痛苦,而接受現實一向不容易,甚至可能會重新體驗失去當下那般的撕裂感,但這就是傷口癒合的第一步,沒有辦法跳過。

就像我們可能在失去心愛的寵物後,有好幾年無法再回顧牠的照片,儘管更換許多次手機、那些照片也一張不少的複製過來,但仍舊會在瀏覽照片時下意識的跳過,或沒有勇氣打開相簿,似乎只要這樣做,牠在我們的心目中就依舊健康完好。

但時間久了,其實我們在內心深處都很清楚,之所以不願再看狗狗的照片,是因為害怕回想起牠生病的那段日子,擔心再次陷入自責與悲傷的迴圈。然而,如果我們想要走出失去的傷痛,請不厭其煩的告訴自己,任何負面情緒都是正常的,唯有接受它,最終才有放下它的可能。

釋放情感

在華人文化中「不要為其它人帶來麻煩」似乎成為一種潛在的社會文化,因此,許多人在面臨失去的傷痛時,因為感覺難以解釋、也不想為他人帶來負擔,最後選擇壓抑自身情感,避免外顯的悲傷表現。

 

然而,若一直不釋放情緒,累積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多,甚至引發更多負面的影響。因此,若你認為「說出來」很有負擔,也可以選擇令自己更舒服、更喜歡的方式,勇敢讓情緒擁有更多出口吧!像是寫日記、手工藝、繪畫創作等給予自我更多思考空間與表達抒發的方式;或透過運動、植栽、旅遊、向親近好友傾訴等,都是很好的情緒轉移與宣洩管道。請記得,唯有不再壓抑,我們才能開始接受。

【課程推薦】從憤怒悲傷情緒中調適自己(優惠價599元,原價1100元)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種「防衛機制」,當我們無法接受某種負面情緒時,就會設法逃避、把它關進潛意識中封鎖起來,保護我們的心理。高敏感族群輔導專家林聖峯臨床心理師,透過深入精闢分析「憤怒」與「悲傷」,引領我們從自我探索、走入自我反省、再走進自我整合。

自我照顧

當失去與悲傷來襲時,我們時常無暇顧及身心狀況,曾經還聽過某些人錯誤的認為,在失去一段在意的關係以後,如果仍然會感到肚子餓、感到疲倦,那就是自己「還不夠投入」於哀悼之中,好像一定要暴飲暴食、捶胸頓足才足夠悲傷,而這樣錯誤的觀念,時常讓我們忘記照顧自己的重要性。

無論是暴飲暴食或過度激烈的情緒,都會對個人的身心帶來負面影響,也可能進一步加重身體的負擔。因此,自我照顧最佳的做法,是維持穩定的作息、保有原本的日常規劃、健康均衡的飲食,當然,如果能夠再搭配適當的運動,那就更好了!

然而,如果你的情緒依舊對失去感到低落,做什麼都提不起勁,甚至覺得自己像行屍走肉般活著,當這些情況持續性地存在時,請不要再有任何猶豫,立即尋求專業心理諮商的協助,相信能令你好過一點。

(👉️延伸閱讀:心理諮商所花的錢值得嗎?心理諮商有健保給付嗎?

保持社交

當在失去某段關係以後,許多人會因為無力社交而封閉在家,但在這個時候請不要忘記與親友保持聯繫是非常重要的,擁有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能夠在你面臨失去的痛苦時,帶來緩解的友善力量。 

雖然現在的你可能沒有力氣、或感覺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但你可以選擇先告訴周遭你信任、有安全感的親友,讓他們在你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接住你,逐步走出陰影。

設定目標

每一次的失去,都令人不適,也教人難以習慣;然而,無論你失去的是什麼,仍留在你身邊的,是這份關係裡的愛與動力。所以,為自己設立一些小目標,像是學習一項新技能、參加某個感興趣的課程,或者是挖出停滯以久但曾經很想完成的計畫,然後,實踐它吧!

實現目標的過程,不僅可以帶來振奮感,最重要的是,設定目標能讓你感覺到自己是持續在「前進」的,只要前進、就有機會改變,看著自己的變化,能夠讓你重新體驗生活的意義,並且找回前進的動力。

🔍️想知道如何在悲傷後,如何提升自我的成長?請點選「心理彈性:悲傷過後的個人成長和轉變

 

每個人在面對失去的當下,產生的反應及情緒都各不相同,而在這段看似漫無盡頭的療傷旅程中,你絕不孤單,親近的朋友或家人,相信都會在你需要的當下伸出援手,都能夠成為你的支持系統。

如果你不希望在黑暗中摸索,想透過專業知識幫助自己更有概念的面對失去,那麼,也許你可以選擇體驗這堂課程,讓專業的心理師從日常狀態中協助你,學習如何健康的面對情緒、調適情緒,了解到與悲傷共存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找回內心的平衡。

🔍️若你現在正處在失去的階段中,不知道該怎麼求助,只要按下鍵盤就能快速找出適合你的心理師,並開啟你的心理諮商服務👉️圈圈心理平台遠距諮商全新服務上線,了解哪些心理師線上服務中:篩選「可以預約」

或是,透過以下這堂課也能為你在失去中帶來一點曙光,讓你在面對失去的過程中,有人能陪你一起繼續走下去。

【情緒調適】陪你到時光盡頭 | 找到失落與悲傷的共存藝術

  • 課程時長:約60分鐘
  • 課程單元:3大單元

每當你面對親人離世、友誼疏遠或生活重大變故時,是否常常不知道如何應對自己的情緒?可能曾經嘗試尋求親友的安慰,卻發現他們的話語無法真正安慰你內心的痛處?這堂課我們將用最直接、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幫助你理解那些深藏於心的悲傷,學會如何健康地表達與處理這些情感,讓你能夠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希望。

 

加入圈圈好友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身心科的差別?心理問題重點懶人包公開

在社群媒體發達的現在,大眾對自己的心理困擾越來越關注,且許多...

精神疾病就是神經病?破除精神疾病的5大迷思

提到精神疾病,你會想到甚麼呢?瘋子、神經兮兮、行為古怪、危險...

焦慮心理 : 未知的世代,我們如何與「焦慮」共存?

現代的焦慮心理,大家都知道不需要太焦慮,實際上卻往往做不到,...

長照照護與陪伴,長照路上的你並不孤單|長照補助、政策、心理一次看(下)

上篇我們提到許多關於我國長照2.0的詳細服務,也理解許多時候不...

當有人告訴你他想自殺,該怎麼辦? 與自殺傾向者的溝通心法

在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時常可以透過社群媒體看到親友的生活狀況...

言語之下:理解親子溝通中的非語言訊息

面對與孩子的溝通,你常感到疲倦嗎?不知道為什麼和孩子溝通總有...

探索更多文章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