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失控是失控什麼?這些點你可能從來沒想到!
2024-05-01

2024-05-01
情緒失控是失控什麼?這些點你可能從來沒想到!
作者:圈圈心理 6659
在現代社會中,壓力似乎每日都在更新程式碼,以新的方式介入我們的生命。從職場龐大的工作壓力,到每個人的生命角色以及日常家庭瑣事,無不考驗著每個人的情緒控制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壓力似乎每日都在更新程式碼,以新的方式介入我們的生命。從職場龐大的工作壓力,到每個人的生命角色以及日常家庭瑣事,無不考驗著每個人的情緒控制能力。
而不知道你自己或是身旁的親友,是否也是一個常常情緒失控暴走的人呢?面對自己或親友的歇斯底里,我們往往手足無措,找不到能夠妥善安慰陪伴的方法,也因為這樣,常常情緒失控的人也經常被貼上「不要和這個人太親近」、「這個人脾氣不好」、「小心掃到颱風尾」等標籤。
然而,情緒失控並非僅是我們所看見的表面脾氣的宣洩,背後其實還有一個幕後兇手正在操弄著我們。透過本篇文章,我們將要深入探討關於情緒失控的根源,及學習改善自己面對問題及壓力的解決方式,使我們的情緒能有效被管理與理解,不再輕易傷害自己與他人。
(👉️延伸閱讀:情緒管理入門:從新手到高手的轉變之路)
情緒失控的幕後兇手?
情緒就像天氣一樣,變化無常但每一種都有其必要性。晴天代表我們的快樂與滿足,而暴風雨則可能象徵我們的憤怒或悲傷。這些情緒無論正負,都是我們內在世界的真實反映,每一種情緒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然而,正如暴風雨來臨時,我們需要適當的準備和保護措施以避免遭受損害,我們對待情緒的方式也應當如此。
情緒的本質是我們對外界事件的自然反應,它們源自大腦最深處,由負責處理情緒部分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來傳遞。邊緣系統包括幾個關鍵結構,其中最核心的是杏仁核(Amygdala),它主要負責情緒反應,尤其是恐懼和焦慮的感受。此外,邊緣系統還包括海馬迴(Hippocampus)和下視丘(Hypothalamus),這些部位與情緒的處理、記憶的形成、以及情緒與身體反應之間的連接都有密切關聯,也基於上述的運作,情緒的發生會迅速影響我們的生理狀態,如心跳加速或臉紅等,這些都是身體準備對應情緒所帶來的反應,就像身體在寒冷天氣中會自然顫抖以產生熱量,因此,當我們感受到威脅或壓力時,身體和心理的反應也同樣會自動觸發對應的機制,以保護我們免受損害。
但是,問題在於,如果我們不管理好這些情緒,它們就像未加修剪的植物一樣,可能會生長得過於繁茂,最終遮蔽視線,阻礙我們看清真實的情況或做出明智的決策,甚至傷害到我們與身旁親友的關係。因此,情緒失控絕對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找出背後導致失控的關鍵原因。
一個人的情緒失控,通常是因為面對無法按照預期發展的情境。例如,同事在沒有事先討論的情況下對你的工作擅自進行修改,或是別人輕描淡寫的一句玩笑話,卻引發你不尋常的激烈反應,這背後反映的是一種對控制的需求與對期待的落差。因此,這類情緒爆發並非隨機無序,而是因為當事人擁有對情況控制的期望,若當事情的進展偏離了他的預期,甚至感覺自己的掌控權被奪走時,就可能透過憤怒、激烈的言語、與人的隔離等行為,呈現出對這種失控感的直接表達。(👉️延伸閱讀:情緒管理5步驟 : 改善情緒壓力,從認識自我情緒開始)
我們整理以下4種情緒失控的幕後兇手:
未被解決的早期創傷
情緒失控往往源於未解決的過去創傷,這些創傷可能來自童年或成年早期的負面經歷,如家庭暴力、情感被忽視或重大的失落。這些經歷在一個人的長期記憶中形成了情緒觸發點。當類似的情況在成年後再次發生時,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件也可能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
而這是因為這些情況直接觸發了那些深藏的創傷記憶,激發起一連串的自我保護機制。例如,如果某人在童年時期經常遭受批評,在成年後即使受到輕微的批評,也可能引發過度的防衛反應,如怒吼或退縮。這種反應是大腦嘗試保護個體免受相同情緒傷害的自然機制。
(👉️延伸閱讀:認識童年創傷,關於童年創傷的後遺症)
控制需求與預期落差
情緒失控也常常與對控制的強烈需求相關,這種需求源於一種認知的錯誤,即人們常常過度評估自己對事件的控制能力,因此,當現實情況與自己的期望或計劃發生偏差時,這種認知的錯誤就往往會導致情緒失控。
這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個核心信念—相信自己應能掌控所有事情的進展。但當這種信念受到挑戰、出現變動,如原先的工作在未被預先通知的狀態下發生變動,又或者原本的計劃出現了新的改變,都可能會使當事人產生較大的情緒起伏,出現憤怒、焦慮或沮喪的情緒反應。這不僅反映了當事人對失控的恐懼,也可能與在過往生命發展中對控制的過度依賴有關,而會發展出這種對控制需求的適應性策略,也可能是長期面對不確定或壓力情境的慣用方式。
情緒共鳴失衡
情緒共鳴是指一個人對他人情緒狀態的感知和反應能力,它可以說是情緒智力(EQ)的一部分。正常的情緒共鳴,可以提升自己的同理心和與人的互動,但當這種共鳴失衡時,它就可能導致情緒失控。例如,過度共鳴可能使一個人過於投入他人的情緒,間接影響到自己的情緒穩定性。這種情況在一些高度同理心的人群中尤為常見,他們可能會因為他人的痛苦而感到極度的悲傷或焦慮。
反之,共鳴能力不足則可能導致對他人情緒反應的誤解或忽視,這也可能導致容易在社交互動中引起衝突與誤會。
缺乏安全感
情緒失控也可能源自於個人深層的安全感消失,這種消失往往與早期的不穩定經歷、缺乏支持性的家庭環境有直接關聯。當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未能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他們可能會對周圍環境特別敏感,尤其是在面對壓力或威脅時,這種安全感的缺乏會導致當事人對於環境變化和人際關係中的不確定因素反應過大,因為這些變化會使他們需要去面對未知,也擔心他們自己內在會出現更大的不安和恐懼。
例如,一個在早年經常經歷家庭變動或父母情緒不穩定的人,可能在成人後對任何形式的變化或不確定性,都容易表現出高度的情緒反應。這些人可能會在感受到潛在的威脅或壓力時,逐漸表現出越來越大的焦慮、恐慌或憤怒,這是他們試圖尋求安全感和控制環境的方式。而這種情緒反應不僅是對當下情況的反應,更多的是一種基於過往的生命經驗中,以所學習到的方法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應對機制。
當然,若是對於那些情緒失控者較不在意的事情,這類強烈的情緒反應通常不會發生,因為那些事情並不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傷口或期望,因此也較不會產生情緒起伏。
(👉️延伸閱讀:原來還有免費心理諮商資源?!付費心理諮商 V.S. 免費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資源整理】)
了解情緒失控背後的真正原因,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應對情緒問題。事實上,情緒失控往往不僅是一時的脾氣不好,更是來自深層的心理創傷和需求未得到滿足。如果只是試圖壓制情緒或靠意志力「管住自己」,而沒有從源頭來解決這些根本問題,長期下來只會使情況更加惡化。因此,當我們或身邊的人不斷發生情緒失控的事件時,真正的解決方法,是必須花時間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直面躲藏在內心深層的心理原因,無論是透過專業心理師的協助、或參與情緒相關課程、各式心理講座等等,都能幫助我們更深入認識自己,找到真實糾結的問題並加以解套,重新活出高EQ的輕鬆生活。
【免費心理講座】改善關係從看懂情緒開始|用牌卡解鎖內在情緒
- 講座時間:2024/5/12 (日) 20:00~21:30 (含20分鐘QA)
- 報名截止日:2024/5/11(六) 12:00
你是否曾陷入情緒的漩渦無法自拔?是否對於好好調節情緒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對許多人來說,情緒困擾是生活中揮之不去的老問題,有時令人心煩意亂、有時又令人感到困惑與無助。如果,你也想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緒,或希望能夠釐清與改善自己與重要他人之間的關係,透過「情緒對話卡」的運用,我們將學會「情緒調節」的技巧,增進自己對於重要事件的情緒覺察,並練習連結自我的生命經驗,釐清與改善自己所在意的每一段關係,以更靈活、更輕鬆的方式,應對未來生活中的種種情緒挑戰。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我們身為非專業的朋友能做的真的有限,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好的方...

高成就人士如何克服焦慮 ? 辨識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壓力源正在壓...

我們都期待「家庭」是一個安全、支持和愛的避風港,然而對於許多...

熱播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是一部深入探討精神健康議題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悲傷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情緒。無論是失去一份工作...

當過年的鐘聲響起,滿是紅燈籠和歡聲笑語的街道,每一個角落都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