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是為孩子好!在育兒中學習重新面對自己的方法

2024-04-03

別再說是為孩子好!在育兒中學習重新面對自己的方法

2024-04-03

別再說是為孩子好!在育兒中學習重新面對自己的方法

作者:圈圈心理   424

:「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去補習不好嗎?」 :「我是不是告訴過你,今天不要這樣穿,你聽不懂嗎?」 :「為什麼你總是要我說這麼多次,我是為你好知不知道?」 上述這些話是否感到非常熟悉呢?沒錯,這就是我們常常和自己的孩子所說的台詞,而這些台詞就好比優雅的髒話,讓他們無法自由地選擇自己所愛,也沒辦法逃出我們父母以愛為名的框架。


閱讀本篇文章,你將學到:

  1. 你真的是為孩子好嗎?還是為了自己?
  2. 如何在育兒中重新面對自己?

:「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去補習不好嗎?」

:「我是不是告訴過你,今天不要這樣穿,你聽不懂嗎?」

:「為什麼你總是要我說這麼多次,我是為你好知不知道?」

上述這些話是否感到非常熟悉呢?沒錯,這就是我們常常和自己的孩子所說的台詞,而這些台詞就好比優雅的髒話,讓他們無法自由地選擇自己所愛,也沒辦法逃出我們父母以愛為名的框架。

然而,這樣的溝通方式真的適合孩子嗎?在育兒過程中,我們總以為自己能給孩子最好的,但卻常常忽略了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反而過度介入和指導,希望他們按照我們的期望和標準成長。

但這樣的育兒方式,不僅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價值產生負面影響,更會讓我們離「自己」越來越遙遠,甚至使親子關係更加疏離。透過本篇文章,將幫助身為父母的我們重新認識自己,並改變自身價值觀,為我們的孩子以及自己,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成長環境。

(👉️延伸閱讀:5個教養地雷你踩倒幾個?關於家長親子教育必須知道的事

一、你真的是為孩子好嗎?還是為了自己?

無論時代如何演變,身為父母的我們總努力扛起許多責任,除了要保護孩子,同時還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與壓力,所以總是小心翼翼、耳提面命的告知孩子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我們深怕孩子受傷、被他人欺負、看不起,甚至未來不會保護自己,但也因為這些擔憂,讓我們常常以「我是為你好」的方式,來強迫孩子需要聽我們的指令。

然而,我們可能要停下來仔細想想,我們現在所做、所說的一切,真的是完全為了孩子好嗎?還是其中夾雜著我們自己的需求和期待?當我們不自覺地施加情緒或期待給孩子時,我們是否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希望孩子取得優異的成績、穿著我們喜歡的衣服,是真的為了孩子的幸福,還是只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和控制欲望?

我們整理以下3個原因,幫助父母親能找到「為何我們會這樣對待孩子」的問題點:

家庭背景與成長經歷

父母的育兒方式,往往受到他們自身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的影響。例如,一位父母可能在自己的家庭中受到了嚴格的教養方式,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的期望往往非常高,並存在較高的完美主義與期待。而當這位父母的行為不符合他們父母的期望時,可能會令他們的父母感到挫折和失望,進而施加情緒壓力或情緒勒索,以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結果。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成長的父母,因為自身在成長過程中未能得到足夠的尊重和支持,導致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的期望過高,並且無法容忍不如預期的結果。因此,當這些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可能會不自覺地將這些情感需求和期待加諸於孩子身上,希望透過控制和施壓來滿足自己。

情緒反應模式

有些父母可能具有一些潛在的情緒管理問題,他們容易受到外界壓力和情緒的影響,當他們感到焦慮、挫折或無助時,可能會反射性地施加情緒壓力或情緒勒索,以獲得暫時的情緒安慰和控制感。在這種情況下,這樣的父母往往缺乏冷靜和理性,無法有效地應對孩子的行為問題。

此外,父母也可能會有對於扮演父母角色的期待和壓力,例如,他們可能看到其他的孩子更加優秀,就想要效法其他父母親的管教模式,同時對自己的育兒方式產生質疑和焦慮。而這種焦慮和壓力,可能會轉化為情緒勒索行為,達到所謂的「成功」或符合社會期待的育兒標準。

 人格特徵與心理需求

有些父母可能有著強烈的控制欲、自我中心或完美主義的特點,他們希望能夠掌握一切並按照自己的期望來安排生活和他人的行為。當孩子的行為不符合他們的期望時,可能就會做出能反控制他們的行為,希望藉由控制和施壓來達到自己的目標。

上述這三個原因,通常是在父母親沒有足夠的覺察或反省時而發生的,因為許多父母常常希望孩子能活成他們理想中的樣子,他們可能要求孩子配合改變,適應自己的期望,但卻往往沒有花相對的時間和精力,好好處理自身從過往遺留到現在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常見的狀況背後,被忽略的問題有哪些?

自我價值感和自尊問題

一些父母可能有著自我價值感和自尊問題,他們可能對自己的價值和能力感到不安全或不確定,這都可能源自過去的負面經驗或情感創傷,如童年時期的虐待、被忽視或否定,或是在工作或人際關係中遭遇的挫折和失敗。這些經驗會影響到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使他們渴望藉由孩子的表現來彌補自己的缺陷和不安全感。

控制欲和焦慮問題

一些父母可能具有過度的控制欲和焦慮問題,他們對事情的掌控感和安全感依賴於他們對他人行為的控制。而這樣的控制欲,可能來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恐懼,或是對自己和家庭的期望過高。因此,他們會傾向對孩子的行為過度控制,藉由這種方式來獲得安全感和掌控感。

情緒處理和溝通困難

一些父母不擅長面對自身的情緒和溝通上的困難,他們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有效的溝通技巧。因此,這可能導致他們無法正確理解和回應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導致引發親子之間的衝突和矛盾。此外,當過去的溝通問題和情緒壓力累積到現在,也會影響到他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和互動。

(👉️延伸閱讀:什麼是直升機父母? 關於直升機父母的5個教養模式

 

而上述問題未被察覺的原因可能包括:

自我保護機制:

 父母可能會使用自我保護機制來避免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如否認、逃避或投射等方式,使得他們難以意識到真正問題的存在和重要性。

社會文化影響: 

社會上認為父母親的角色,就是要安全、堅強及穩固,因此可能會刻意忽略自身心理健康的問題,讓自己在社會角色上看起來處於良好的狀態,而這也可能會影響到父母對自身問題的認知和處理方式。

缺乏自我反省: 

一些父母可能缺乏自我反省和成長意識,對於自己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習慣過度安逸,未能妥善處理或真正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

時間和資源限制:

當育兒、工作和生活壓力過大時,可能使得父母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處理自身的心理問題,因此,可能會忽略需要面對自身心理問題的急迫性。

所以,我們真的是「為孩子好嗎?」或許,在真正為孩子好之前,我們應該先好好地接納身為父母角色背後的不安,好好認識自己,並找出自己一直未處理的傷口,讓孩子不再成為我們的替代品!

(💡延伸閱讀:不溺愛也不打罵:談父母管教中2個極端對孩童的影響

二、如何在育兒中重新面對自己?

要改變一個習慣,必須經過刻意的練習,透過下列5個方式,期許能引導你找回在育兒中做自己的快樂,讓你和孩子都能一起健康成長:

請認真的和孩子道歉

重新認識自己代表著一個新的開始,這也包括認識到自己過去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或壓力。道歉是一個重要的步驟,可以建立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信任和理解。例如,一位父母可以坦誠地對孩子說:「親愛的,我意識到過去我的行為可能給你帶來了壓力和不愉快,我感到抱歉。我第一次當父母,也有很多不懂和不會的地方,但現在我願意學習和改變,讓我們一起走向更好的未來。」這樣的話語不僅給自己帶來力量,也將對孩子帶來巨大的影響,讓親子間能夠進展到更親密的關係。

練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要求孩子做到完美,往往是因為父母自身的不安和恐懼,他們不想讓自己出現失誤或被別人看不起。透過練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父母可以改變對自己和孩子的看法,減少對孩子施加的壓力。例如,父母可以告訴自己:「我不完美,但我也有我的價值和優點,我可以接納自己的不足,也願意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不需要強迫自己與他人」。

尋求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可以幫助父母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解決未被釋放的情緒或壓力。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父母可以透過心理諮商,了解到自己對孩子的過度期望,可能是源於過去的童年經歷,然後透過相關的治療來處理這些情感問題,進而改善與孩子的關係。

🔍️若不知道該怎麼求助,只要按下鍵盤就能快速找出適合你的心理師,並開啟你的心理諮商服務👉️圈圈心理平台遠距諮商全新服務上線,了解哪些心理師線上服務中:篩選「可以預約」

參加同質性的成長團體

參加同質性的成長團體,可以讓父母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還可以與其他父母一起分享經驗和互相學習。加入這樣的團體之後,彼此可以成為互相支持鼓勵的對象,也能從彼此身上學到很多寶貴的教訓和方法,並從中獲得啟發和改善。

將精神體力放在自己身上

父母需要意識到,孩子若能夠漸漸自理、自主成長,就應該讓他們有足夠的空間和機會去獨立發展。同時,父母也應該重拾自己的興趣和夢想,將精神和體力放在自己身上。舉例來說:父母可以重新開始追求自己的興趣,如運動、藝術或學習新技能,這不僅可以讓他們更加充實和快樂,對於與孩子的互動關係也將帶來正面影響。

透過上述五種方式,我們將為自己和孩子建立一個更健康、更積極的成長環境,當然,這些方法並非一蹴而就,需要大量時間和努力去實踐和鞏固。但正是因著這些努力,讓我們有機會真正改變自己,更多地認識自己,並且愛上已經成為父母的自己。這樣的轉變不僅對我們自己有益,也將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更加健康和溫暖的家庭環境,因此,讓我們一起更加堅持、更加努力,讓自己和孩子都能快樂地做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延伸閱讀:別再說青春期愛打扮不好了!用5種方法陪伴孩子發展身體意象

【推薦課程】給父母的親職課 | 幼兒發展認識早,育兒路上不苦惱(優惠價1,190元)

 

現代父母育兒比起從前更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在孩子出生到上幼兒園階段,擔心煩惱特別多,一方面看孩子像一張白紙,大人給什麼他就吸收什麼,另一方面每個孩子有他天生的性情,對別人家孩子有效的教養方式,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就不一定可行。因此,就讓心理學專家告訴您,從科學的角度了解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教導您靈活運用可操作的教養觀念,讓育兒路上的您不再苦惱。

 

加入圈圈好友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身心科的差別?心理問題重點懶人包公開

在社群媒體發達的現在,大眾對自己的心理困擾越來越關注,且許多...

戀愛心理這樣想錯了嗎?愛情中常見的5種有毒戀愛心理

柔和的燈光和深情的背景音樂中,韓劇裡的男女主角在銀幕上編織著...

長者心裡到底在想什麼?難溝通的原因|長者心理健康議題

在我們的生活中,家中的長輩有時確實會讓我們感到頭痛。他們似乎...

發現孩子有自閉症傾向 ? 孩子的發展學習,家長該這麼做

家中也是有個自閉症孩子,媽媽總是表現得相當強悍,清楚指令孩子...

想換工作了嗎?教授的轉職建議,教你面對未知的生涯路!

聽從建議轉職後,人生的方向有變的更加美好嗎 ? 有些人既不追求...

見不得人好?5種逃離自卑魔咒的萬用方法!

你聽過螃蟹效應嗎?當一隻螃蟹試圖從桶中爬出時,在桶中的其他螃...

探索更多文章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