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心裡到底在想什麼?難溝通的原因|長者心理健康議題

2023-11-15

長者心裡到底在想什麼?難溝通的原因|長者心理健康議題

2023-11-15

長者心裡到底在想什麼?難溝通的原因|長者心理健康議題

作者:圈圈心理   8136

在我們的生活中,家中的長輩有時確實會讓我們感到頭痛。他們似乎總喜歡倚老賣老,喜歡管閒事,還經常對我們碎念不休。每天與他們的溝通,似乎總是不免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但身為家人,我們又無法避免與他們交流。這種時候,我們常常會感到困惑,不太懂他們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甚至不知道該怎樣才能改善這樣的關係衝突。


閱讀本篇文章,你會學會:

  1. 長者心理的需要為何?
  2. 與長者溝通障礙的原因?

在我們的生活中,家中的長輩有時確實會讓我們感到頭痛。他們似乎總喜歡倚老賣老,喜歡管閒事,還經常對我們碎念不休。每天與他們的溝通,似乎總是不免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但身為家人,我們又無法避免與他們交流。這種時候,我們常常會感到困惑,不太懂他們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甚至不知道該怎樣才能改善這樣的關係衝突。

但這些被我們視為困擾的行為,背後其實是長輩對生活的執著、對家庭的關心,以及年老後對於控制感的追尋。他們的碎念,也許是來自過往的經驗,也有可能是對未來的憂慮,他們管事,可能是一種對家庭責任感的表達,或許也是對於逐漸失去控制感的一種掙扎。

透過本篇文章,我們將深入挖掘長輩們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學習理解他們總是不好溝通的原因。當我們開始嘗試理解長輩的心境,並用心去聆聽他們的話語,我們會發現,原本的摩擦與誤會,將慢慢轉化為深厚的親情與共鳴,同時,也將找到正確溝通相處的因應之道。

(👉️延伸閱讀:了解「心理」如何影響「生理」? 如何改善心理與生理問題

一、長者心理的需要為何?

你是否常常感到長輩們總是口是心非?明明就叫你不要亂花錢買東西給他,但當你真的不買給他時,他又會私底下生氣。又或者詢問他們想要吃什麼時,都說隨便就好,但總是事後又覺得不好吃或不想吃。面對這些狀況,你已經不曉得如何討好家中的長輩,但身為晚輩的我們,還是應該要繼續孝順,讓長輩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但這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其實長輩的心理並不難懂,但因為身為晚輩的我們都尚未走到長者的人生階段,因此我們較無法換位思考,也比較不能理解他們心裡真正的想法。

因此,在探討長者心理的需要時,我們首先必須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長輩的生活經驗、心理狀態、以及需求都會發生變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尊重與被聽見」的需求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在其發展心理學理論中指出,晚年階段的核心課題是「自我整合與絕望」。這主要是因為在人生的這個階段,長者渴望感受到他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他們的經驗和智慧是被需要和重視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長者可能會感到自己與社會的距離在拉大,他們的聲音和意見可能不再像以往那樣被聽見或重視。

當我們用耐心與同理心聆聽一位長者講述他們的故事與經驗時,無論是過去的成就還是日常的小事,實際上是在向他們表達:「您的經歷對我們很重要,我們很在乎您的感受」, 這種尊重和認可將會給予長者極大的心理支持。它們不僅能幫助他們維持自尊和自信,還能有助於他們感覺到自己仍是社會和家庭的重要成員。

舉例來說:你可以定期花時間與長輩坐下來聊天,聽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或當下的感受。在談話時,避免打斷他們,表現出真正的興趣和耐心。或是,周末時與祖父母共進午餐,讓他們分享年輕時的經歷,並對他們的經歷表示欣賞和尊重。

在長者的心理世界中,被尊重和聽見意味著他們仍舊能夠影響周圍的人和環境,他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仍然有其價值和意義。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也是他們在晚年期望得到的重要心理需求。

「安全感與依附」的需要

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長者會經歷身體能力的衰退和各種疾病的來襲,這些改變可能讓他們感到不確定和脆弱。在這樣的情境下,安全感的需求便變得更加強烈。

安全感不僅僅是環境上的,比如健康和經濟的穩定;它還包括情感上的安全,即感受到來自家人和社會的愛與支持。當長者感覺到他們被愛、被關心,並且在家庭和社會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們便會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安穩。這種安全感有助於他們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並對抗孤獨和焦慮的感覺。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依附理論指出,無論年齡大小,人都有對安全和依附的基本需求。因此就算是已經年屆古稀的長者,仍然有強烈的依附需求。長者希望知道,在他們需要幫助時,會有人在那裡。無論是身體上的幫助,還是情感上的支持,這種依附關係讓他們感到安全,知道自己不是孤獨一人面對老年生活的挑戰。

舉例來說:你可以隨時確保長輩居住環境的安穩舒適,也能定期檢查他們的健康狀況。在他們需要幫助時,提供必要的支持,如陪伴他們就診、一起進行簡單的運動、或幫助他們安排定期的醫療檢查,並陪同他們前往醫院。

因此,當我們以同理心去接近長者,給予他們必要的關懷和支持時,我們實際上是在幫助他們建立起這種安全感和依附感。我們的陪伴和關注,即使是最小的行為,比如一個擁抱、一次電話聊天,或是一小段共度的快樂時光,都能給他們帶來莫大的慰藉。

社會互動與歸屬感

老年期的社交需求並沒有減少,反而更加重要。許多長者可能會退休離開了多年的工作崗位,孩子長大成人,擁有自己的生活,這些改變可能會讓他們感到從社會和親密關係中被孤立。在這樣的背景下,維持社會互動,感受到自己是群體一部分的歸屬感,變得尤為重要。

社會互動對於長者而言不僅僅是打發時間的方式,它更是他們保持心理健康、積極心態的重要途徑。透過與家人、朋友以及社區成員的互動,長者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智慧,感受到自己仍然是社會的有用成員。這種交流不僅能夠減少他們的孤獨感,也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像是鼓勵長輩參加社區活動、或接觸跟興趣有關的事物,如太極班、讀書會、音樂或手工藝團體等。家庭聚會時,也要確保有邀請到長輩,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歸屬感。

歸屬感給予長者一種安全和被接納的感覺,當他們感覺自己被家庭、朋友群體、或者社區接納和重視時,他們的自尊和自信會得到增強。這種歸屬感對於保持他們的社會活躍性和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實現與貢獻感

老年人也有追求自我實現的欲望。根據馬斯洛(Maslow)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位於需求層次的最高階。在進入人生的晚年階段時,許多長者開始回顧自己的一生,他們不僅想確認自己的生活有價值,而且希望繼續感受到自己對家庭、社區乃至社會有所貢獻。

當長者能去做志工,或是將自己的專業再繼續發揮所長,不僅是在滿足他們的願望,也是在幫助他們達到自我實現的心理階段。這種自我實現並不僅僅是年輕時的追求,對於許多長者來說,晚年同樣是實現個人潛能和追求內心滿足的重要時期。

此外,當他們擁有「貢獻感」時,會給予長者一種內在的滿足和自豪感。他們能感受到自己是繼續對他人有所幫助,無論是透過志願工作、傳授技能、還是僅僅透過與年輕一代交流分享經驗,都能增強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和生活的目的感。

例如,如果長輩擅長園藝,可以讓他們幫忙設計和照料家中的花園。或者,如果他們有教學經驗,鼓勵他們在社區中心教授相關課程。

因此,支持和鼓勵長者參與各種活動,不僅是在幫助他們滿足心理上的需求,同時也是在讓他們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感受到價值與意義。

(👉️延伸閱讀:已經身心疲憊的你擔心總是告訴自己不能垮掉?關於家庭照顧者的自我調適

長輩們很多時候可能不會直接表達他們的真實需要,但是透過細心觀察和理解他們在不同階段的心理需求,就能更深入地與他們相處,從而更好地滿足這些需要。

二、與長者溝通障礙的原因?

也許我們都聽過,或是也遇到過類似的經驗,有時候跟外人溝通,反而比跟家人溝通容易。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跟外人可能是萍水相逢,彼此沒有太多期望,也沒有什麼責任或道義的約束,無論溝通的品質好壞,都不至於產生太嚴重的後果。

但是跟家人,尤其是跟長輩溝通,就未必是那麼簡單的事了。長輩跟晚輩之間牽涉到養育之恩、彼此的期待、倫理、良知等等。除了單方面怪罪長輩無法溝通外,其實很多時候還有我們自身的溝通盲點,這些也有可能成為彼此溝通衝突的導火線。

因此,了解雙方各自的溝通需求,並選擇更適合的溝通方式,不僅有助於增強家庭成員間的親密感和信任,還能促進代間雙方的幸福感,以下我們將區分「晚輩」與「長輩」的角度,探討雙方溝通障礙的原因:

晚輩溝通障礙原因

代溝與價值觀差異

晚輩與長輩在成長的環境、教育背景、社會經歷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往往導致他們在價值觀和世界觀上有所不同。身為晚輩的我們可能更加傾向於現代化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而這些觀念可能與長輩的傳統觀念相悖,從而造成溝通上的障礙。

(👉️延伸閱讀:好想要離家出走,家人關係好令人窒息 - 了解3種常見有害的家庭關係

缺乏耐心和理解

晚輩可能由於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而對長輩所講述的事物或反覆的提醒感到不耐煩。同時,他們可能無法理解長輩的慢節奏。

溝通技巧不足

晚輩可能習慣直來直往的說話方式,因而缺乏有效溝通的技巧,常常造成衝突。尤其是在處理與長輩的敏感話題時,他們可能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觸犯到長輩,或者如何適當地反映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長輩溝通障礙原因

溝通方式的固執

固執的溝通方式往往反映了一種對習慣的依賴和不願意適應變化的心態。這種情況在不同世代間的溝通中尤為明顯。例如,年長者可能偏好傳統的溝通方式,而年輕一代則更傾向於使用數位通訊工具。當一方堅持只用他們熟悉的溝通方式時,這往往忽略了對方的溝通偏好和舒適度,進而導致對方感到不被理解或被忽視。

而很多時候,長者在溝通上也都已經有一套固定的方式,在這樣的習慣下,時常讓彼此在溝通中都難以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難以延續對話,最終導致雙方溝通的不順暢。

情感和認知變化

隨著年紀的增加,許多長者可能會經歷記憶力下降、思考速度減慢,甚至是輕微的認知功能障礙。這些變化可能導致他們在溝通過程中難以迅速反應,或者難以回憶過往的對話和細節,影響與親友的交流。

此外,情感上的變化,如情緒波動、易怒或焦慮,也可能對長者的溝通產生影響。這些情感變化可能讓長者在與家人或朋友交流時,更加敏感或防衛,有時甚至可能無端地感到被傷害或被誤解,這不僅可能導致溝通誤會,還可能加劇雙方的情緒緊張。

(👉️延伸閱讀:理解家中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認識長輩身心照護需求

理解以上這些溝通課題,能幫助我們建立更深入且充滿同理心的關係。而這些學習其實就是在幫助我們自己和家人,尤其對於年紀大的長輩,讓彼此相處得更融洽。當我們學會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自然就會更加體諒他們。這樣一來,家裡就會減少很多不開心的事,彼此的溝通更順暢、相處起來就越輕鬆,大家的感情當然也就更好、更加圓滿幸福囉!

👉️想知道如何培養溝通技巧,達成長輩溝通學嗎?請點選「5種長輩溝通學,打造長輩緣不是夢

📣想要知道關於正在「灰」的長輩該如何照顧呢?台灣的長照資源到底有哪些?【課程推薦】爸媽,你在想什麼? | 認識長輩身心照護的需求(優惠價 490元,原價890元)

加入圈圈好友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情緒障礙如何治療?5個步驟讓你獲得改善與幫助

上一篇我們提到關於情緒障礙的許多迷思,希望能提升大眾面對自身...

認識情緒,擺脫情緒壓力!了解自我心理情緒與調適

生活,時而是美好的旅途,時而又是充滿挑戰的試煉。每個人都有身...

目標設定實務指南:專家教你10大目標設定基本原則

你是否經常覺得設定目標是一項艱難的任務?是否時常感到即使努力...

戀童癖者在想什麼?關於戀童癖的5大心理

當我們在新聞上看到關於孩子受害或被性侵的報導,總會讓人感到無...

如何照顧癌症病人?癌症照護、策略、心理一次學

聽到親友罹患癌症時,你是不是頓時驚嚇到無法言語?在這個時刻,...

常見的心理諮商牌卡有哪些?關於牌卡的功效與用途

相信不少人多多少少有聽過或是接觸過塔羅牌,甚至在一些自我探索...

探索更多文章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