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躁鬱症,常見的躁鬱症症狀-如何跟躁鬱症患者溝通?

2023-08-13

認識躁鬱症,常見的躁鬱症症狀-如何跟躁鬱症患者溝通?

2023-08-13

認識躁鬱症,常見的躁鬱症症狀-如何跟躁鬱症患者溝通?

作者:   30168

你是否曾經陷入這樣的尷尬情境:面對著一位情緒起伏如雲的朋友,你竭盡所能地想要說對一句話,卻總是感覺步步為營?又或者,當朋友情緒正在失控時,卻束手無策,不知如何開口安撫?甚至很多時候總是被這位脾氣暴躁的朋友傷得體無完膚,已經不知道該如何溝通與相處。


 

閱讀這篇文章你會學到...

1、認識躁鬱症?關於躁鬱症的定義、成因、分類

2、躁鬱症的症狀有那些?

3、躁鬱症有哪些治療方式?

4、如何和躁鬱症的患者溝通?

 

你是否曾經陷入這樣的尷尬情境:面對著一位情緒起伏如雲的朋友,你竭盡所能地想要說對一句話,卻總是感覺步步為營?又或者,當朋友情緒正在失控時,卻束手無策,不知如何開口安撫?甚至很多時候總是被這位脾氣暴躁的朋友傷得體無完膚,已經不知道該如何溝通與相處。

 

 

當然,不能因為他人脾氣暴躁就認為他是躁鬱症患者,因此需要用心的觀察對方到底僅是短暫的情緒爆發,還是出現長期的從躁動與憂鬱的情緒失調。若真的疑似為躁鬱症的症狀,我們就更需要學習如何與患者相處,因此透過本篇文章,將一同全面的認識躁鬱,使我們能掌握一些知識與溝通技巧,學習與躁鬱症患者互動,並找到巧妙的應對之道。



一、認識躁鬱症?關於躁鬱症的定義、成因、分類

 

(一)躁鬱症的定義

 

躁鬱症( Bipolar disorder)又稱雙相情感障礙、雙極性情感性精神病,屬於一種情緒障礙症,以經歷「異常高漲的快樂期、情緒亢奮期」(躁期)和「抑鬱期」(鬱期)的「情緒雙相」為特徵,各期每次持續數天到數。(出自:維基百科

 

在躁鬱症的診斷中,不一定需要同時出現躁症和鬱症發作,但必須有輕躁或躁症發作。輕躁發作可能較難察覺,表現為情緒持續增強、語速加快、自信心提高、精力充沛等。躁症發作則更嚴重,可能伴隨誇大的言行、意念奔馳,並且持續的時間更長。



(二)躁鬱症的成因

 

躁鬱症的成因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原因因人而異,目前還無法明確清楚的斷定,但目前可以確認的是與「基因遺傳」以及「腦部的生化功能失調」有關,是一種體質性的疾病,因此我們整理出一些可能影響躁鬱症發展的主要因素:

 

  • 遺傳因素: 研究表明,躁鬱症有一定的遺傳風險,如果親屬中有人患有躁鬱症,就可能更容易罹患這種疾病。

 

  • 生物學因素: 躁鬱症可能與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不平衡有關,如神經遞質多巴胺和血清素。這些化學物質在情緒調節和情感管理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 神經生理學因素: 腦部的神經迴路和結構可能在躁鬱症的發展中起到作用。例如,與情緒調節相關的腦區可能受到影響。

 

  • 壓力和心理社會因素: 長期的壓力、創傷經歷、人際關係困難等心理社會因素可能增加罹患躁鬱症的風險。

 

  • 荷爾蒙變化: 荷爾蒙在情緒調節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某些生理情況,如懷孕、更年期和甲狀腺問題,可能對躁鬱症的發展有影響。

 

躁鬱症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當我們了解這些可能的成因後,能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患者,並也能找到適合他們的治療與支持方式。

 

💡推薦課程-【情緒管理課程】情緒壓力說掰掰|現代人必修的身心調適課

💡免費課程線上觀看 影響你一生的家庭四模式 | 認識原生家庭的束縛

 

(三)躁鬱症的分類

 

在了解躁鬱症的定義與成因後,我們可以深入了解關於躁鬱症大分為哪幾類:




簡單來說,躁鬱症分為三種類型,通常我們聽到「某某被診斷為躁鬱症」時,就是指「第一型躁鬱症」,這種類型的躁鬱症會有明顯的躁症,常伴隨鬱症,情緒在嚴重憂鬱和過度亢奮之間波動。

 

「第二型躁鬱症」則有輕躁和重鬱發作,不會完全躁症,輕躁不影響生活,我們周圍可能也會遇到類似情況,但只要不造成困擾,不會被診斷。

 

第三種是「循環性情感疾患」,情緒也來回波動,但鬱症不會像重鬱,躁症不會像躁狂,我們的情緒常有些許循環,只要不困擾,不被診斷。

 

(💡延伸閱讀:了解「心理」如何影響「生理」? 如何改善心理與生理問題



二、躁鬱症的症狀有那些?

 

在上述的定義中提及躁鬱症又稱為「雙相情感障礙」,因此這雙向分別為躁症(mania)及鬱症(depression),在這兩者症狀發作期間,會產生下列的常見症狀:

 

 

  • 躁期: 躁期就像是情緒的過度之旅,至少連續一週之久,可從患者的情緒、思考、態度、動作、講話、行為及身體狀態來看。

此時患者的情緒就像是熱氣球,被吹得飛得很高,會感覺充滿能量、自信,可能會變得超級活躍,甚至有些冒險。在躁期發作時,可能睡得比平常少,思維可能變得亂七八糟,有時會想得很快、說話很快,而且還會有一些奇怪的想法,甚至自我感覺非常好,但同時也可能因為過於興奮而做出不太明智的事情。

 

  • 鬱期: 則恰恰相反,它像是情緒的低谷,至少為期兩週以上。

患者進入鬱期會感到沮喪、無法控制地悲傷,甚至對一些平常喜歡的事情也失去興趣。在鬱期會感到很累,連簡單的事情都會變得困難,可能會覺得沒有力氣做任何事情。患者情緒低落、自卑,對自己的價值感到質疑,甚至可能會有負面的想法。

 

三、躁鬱症有哪些治療方式?

 

目前在臨床上治療躁鬱症的方式分為兩大種:

 

 

(一)藥物治療:

 

就好像我們要調整電視的頻道一樣,躁鬱症的問題可能和大腦內部的一些訊號有關。所以,我們可以用一種叫做「情緒穩定劑」的藥物,像是鋰鹽,來幫助調整這些訊號。如果情緒特別激動,醫生也可能會加入一些「抗精神病藥物」,像是冷靜劑,來幫助控制情緒。而對付憂鬱的時候,我們則會使用「抗鬱劑」,這些藥物通常需要花上2到3個星期,才能真正看到效果。

 

(二)非藥物治療:

 

除了吃藥,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應對躁鬱症,就像我們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根本一樣,而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就是其中的兩種方法。有時候,生活中的壓力和情感衝突可能會觸發這種病情,所以當病情有所緩解時,可以透過心理治療,來幫助患者學會應對情緒的方法,避免病情復發。而家庭治療則可以幫助我們的家人了解我們的情況,並且一起面對這個困難。這些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學會更好地應對躁鬱症,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延伸閱讀: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身心科的差別?心理問題重點懶人包公開

 

四、如何和躁鬱症的患者溝通?

 

躁鬱症並非一個輕率貼上的標籤,而是一種經由醫師診斷評估所確定的疾病。我們或許曾體驗過情緒的高潮或低谷,但這多半是情感自然波動,不具疾病層面,也未必嚴重影響生活。

 

然而,若經醫師確診為躁鬱症患者,那身為關愛患者的我們就非常重要,因為適恰的因應與陪伴方式,將有助於讓患者能越來越控制自己,因此關於和躁鬱症患者如何溝通,我們整理了4個下列的實用技巧:

 

 

(一)減少對患者的刺激:

 

當患者情緒激動、生氣時,最好降低言語的強度,溫和地和患者交流。刺激性的話語,例如:「你別碰我杯子!」、「你就是不行!」這種語氣可能會加劇患者的情緒,避免使用。而肢體暴力絕對不是控制激怒的好方法。

 

(二)個人要穩定和冷靜:

 

憤怒情緒容易傳染,作為照顧者,我們要避免被患者的情緒牽動。感覺到情緒上升時,要學會自我調節,暫時離開場景或停下對話,這樣可以阻止情緒蔓延。

 

(三)純粹就事論事處理:

 

和患者溝通時,以簡短清晰的方式表達,專注於當前的情況,避免提及過去的爭執,引導患者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法和行為的後果。

 

(四)傳達對患者的關愛:

 

避免條件交換的表達方式,例如:「只有你做到這個我才會愛你」。多一點用直接的方式表達對患者的關心和愛,例如:「我很在乎你,我希望你身體健康、平安」。

 

由於躁鬱症是一種復發性高,而不易被早期診斷的疾病,如果家人或朋友出現輕躁、躁症或是憂鬱的症狀時,應及早協助其就醫,以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般只要能夠迅速就醫,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症狀,病人多半能夠很快恢復正常,並且避免再次發病。

 

💡每日要照顧患者總是讓你感到很心累嗎?很想喘口氣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做嗎?❤️我們提供一個不出門也能讓你在家調適身心的方式,讓你能夠即時分享自身的壓力與情緒,給予患者更好品質的照顧,圈圈心理線上平台預約各式的助人工作者,陪伴你走向更好的自己👉️在左側篩選「可以預約」

 

 

【課程優惠】情緒壓力說掰掰|現代人必修的身心調適課

我們每天無形中在生活累積許多的壓力,可能是職場、伴侶,甚至是家庭,心中總是藏了許多說不出口的苦和情緒。許多的研究證實,若我們開始敞開心胸,學習辨識自我的情緒,這些內在的糾結也會跟著一點點的鬆開,直到不再困擾你的那一天。這門課心理師將從身、心、腦三個層,帶領你探索自我情緒和學習壓力相處的方式,可以幫助你修復情緒背後的根源化解情緒糾結。

 

 

加入圈圈好友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長者常見的心理疾病 ? 專業心理師為你解答

不知道當你在照顧家中長輩時,是否開始注意到他們的一些變化:或...

心理諮商為何對我沒有用?心理諮商有用嗎?

我們不可否認,心理諮商對每個人的效果是獨特的,有些人在第一次...

台灣癌症患者的心理資源與求助指南:政府、民間、醫療機構和心理支持

在台灣,當一個人被診斷出患有癌症時,這不僅是一個生理上的打擊...

精神疾病就是神經病?破除精神疾病的5大迷思

提到精神疾病,你會想到甚麼呢?瘋子、神經兮兮、行為古怪、危險...

拖延症如何治療改善? 從認識拖延症,改善你拖延的根本原因!

拖延症如何治療改善?拖延與懶散或偷懶有所不同,拖延是明知某事...

性騷擾者的心理在想什麼?

#MeToo 事件爭相報導,相信在這週的新聞媒體版面上,能夠感受到...

探索更多文章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