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隱藏在內心沒說出口的痛!精選5部與「心」有關的台劇所要告訴我們的事 : 模仿犯、她和她的她、我們與惡的距離等犯罪心理

2023-04-24

那些隱藏在內心沒說出口的痛!精選5部與「心」有關的台劇所要告訴我們的事 : 模仿犯、她和她的她、我們與惡的距離等犯罪心理

2023-04-24

那些隱藏在內心沒說出口的痛!精選5部與「心」有關的台劇所要告訴我們的事 : 模仿犯、她和她的她、我們與惡的距離等犯罪心理

作者: 圈圈   1551

我們整理了5部與犯罪心理有關的台劇影集 : 模仿犯、她和她的她、我們與惡的距離等犯罪心理,透過深入的影集分析來與大家分享一些主角們的悲歌,並探討是什麼受創轉折原因使他們的人生陷入困境中。


 

相信許多人近期看了非常熱燒的夯劇《模仿犯》,懸疑劇情及兇手是誰立刻引爆討論熱度!影集劇情延續小說設定,故事不單純是解開連續殺人命案的真相及找出幕後真兇,而是將觀點擴散至執法者、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的矛盾糾葛與內心掙扎。以一場連續殺人命案做為劇情開端,運用媒體的力量將「惡」擴散蔓延至每個人的心中,並在兇手不斷的挑釁與日漸擴張失控的惡,使社會價值觀逐漸遭到扭曲。

 

是的,跟著角色們抽絲剝繭下去,其實會發現人心其實很複雜,很多時候看劇的我們就像《模仿犯》劇情裡面的「胡允慧」心理師一樣,希望可以藉由分析兇手的心理狀態來找出真相,但往往當自己處在事件中時,真相的答案與標準也都不再那麼清晰。

 

接下來我們所要介紹的這5部台劇:

#模仿犯 #她和她的她 #我們與惡的距離 #誰是被害者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題材雖然各有所長,但是它們都有以下5種共通點:

 

  • 研究角色內心世界:不僅關注角色的行為和外在表現,更多的是深入研究角色的內心世界,探索與了解他們的想法、情感和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原因。
  • 探討人性複雜性:探討人性的複雜性,包括黑暗面和矛盾,通過揭示人物的不同層面和內心掙扎,讓觀眾可以透過劇情看見人性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 反思社會現象:這5部台劇反映台灣當代社會中實際發生的現象,例如心理健康問題、家庭關係、人際關係、權力、貧富差距、性別不平等及網路暴力等等。透過劇本的演示,讓觀眾得以對當代社會的現象進行洞察與思考。
  • 刻劃人物緊張關係:同時展現深刻的人物鏈結關係,例如家庭、情侶、同事、加害者與被害者等,描繪關係的細節和變化,也讓觀眾更能夠體驗和理解角色之間的情感和矛盾。
  • 多角度展現故事:這5部台劇不僅僅關注主角,而是會有一個整體社會的人物故事,包括被害人、加害人、警方、律師等不同角色的視角和背景,增加劇情的豐富度。

如果你目前正在鬧劇荒,不妨可以從這5部台劇開始追起,相信這5部影集可以帶給對「心理」劇情有興趣的你,足夠的反思和人性,同時也展現了台灣電視劇在探討人性和社會現象方面的優秀表現。

 

一、精選5部優質台劇-淺談那些角色隱藏在內心沒說出口的痛!

 

除了介紹好劇與大家分享外,圈圈也特別選擇一個劇情內的角色,來與大家分享關於我們看見這個角色的心疼,期待透過文字的描繪,可以讓更多讀者看見這些角色隱藏在背後且教會我們的事情。

 

=================以下防雷==================



▶第一部:2023年 / 模仿犯 / 共10集

 

劇情簡介:

 

故事描述台灣九〇年代,一名擅長偵辦兇殺刑案的檢察官郭曉其面對當時第一起的連續殺人命案,兇手獨特的犯案手法與瘋狂行徑讓剛興起的各大電視媒體爭相報導,隨著偷拍、炒話題、搶收視率越演越烈,兇手也跟著媒體亂象開始操弄人心、挑釁司法,甚至運用媒體的力量把所謂的「惡」散播至每個人的心中。透過執法者、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人心的細膩描寫與呈現,深入探討人性的惡與人們如何從中找回良善的價值。

 

 

被「反社會人格」所壓制的沈嘉文:

 

從媽媽錯誤的對待開始,沈嘉文就活在她姊姊死去的陰影中,就連名字也和姊姊取一模一樣,而媽媽因精神問題關係更逼兒子沈嘉文穿女裝,無論他怎樣反抗都沒有用,使他從小產生極大陰影。甚至後來已經嚴重到常常見到死去的姐姐的幻影,逼得他精神錯亂,因為不想當姊姊的替代品,把影集中的受害人都當成「否定他存在」的威脅,而後因為與最壞兇手陳和平兩人都喜愛色情暴力因而在色情錄影店認識,最後被利用犯案而死亡。


從「沈嘉文」的角色身上可以看見「原生家庭」的重要性。若端看「沈嘉文」的成長環境會覺得真的很可憐,劇情也有不少畫面是有看到小時候的嘉文和被兒時回憶束縛的長大嘉文是一直在哭的。他哭、他憤怒是因為他
的媽媽不愛他、不接受他的想法,甚至用暴力的權威來控制他,致使嘉文的身心受創到不堪負荷的狀態,而性格逐漸扭曲,產生了「反社會性人格」。

 

我想,透過嘉文這個角色我們能夠明白,我們人其實都想要「被愛、被重視」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第二部:2022年/ 她和她的她 / 共9集

 

劇情簡介:

以懸疑推理作為劇情主軸,但實則是面臨女性議題與自我心理療癒的劇情,導演以「女性視角」探討職場性騷擾、性愛影片散播、權勢性侵…等議題,除了是一部走向自癒之旅的劇,更讓人反思與關注許多女性在社會生存的挑戰。而女主角林晨曦是一名事業有成的獵頭顧問,她從昏迷中醒來後,發現自己的世界不是原本的樣子,而這時國中老師的兇殺案,看似與她又有關係?而這也是讓她童年遭受的殘酷創傷再度糾纏著她。





受「解離症」所苦的林晨曦:

 

在劇情的最後,我們可以得知女主角林晨曦其實是患有「解離症」,而他第一次的解離發生,是來自她中學時期被補習班老師性侵,在事件發生之後,他身旁的重要他人(包含補習班老師的太太、他自己原生家庭的父母)沒有站在他的身旁支持保護他,反而還告訴女主角不要說出去,也因為不被信任與接納的創傷壓力累積下,導致她的解離狀況越來越嚴重。

 

女主角在事情發生後,哭喊著「為什麼沒人願意相信我?」,很真實將自己的渴望與需要大聲的嘶吼出來,每一句話都在透漏著她正在求助,然而,身旁的人卻都因為「自私」而止步,沒能及時意會到被害人的求助訊號


我想這也帶給我們生活中很多的啟發,當他人正在「求助」時,我們的心態是什麼?是懷疑?不關我們的事?反正有人會幫她?還是我們願意成為他黑暗中的曙光伸出手拉他一把,如果今天女主角的爸媽有即時的處理,且陪伴女主角踏上這條恢復的旅程,或許女主角就可以更快地與自我和好,並且重新適應新的生活。


▶第三部:2019年/ 我們與惡的距離 / 共10集

 

劇情簡介:

 

由一場社會時事的「無差別的隨機殺人案」作為劇情主線拉開序幕,從加害人、被害人、家屬,更加上社會與論的網友批判、媒體角度等看待事件。所有角色更代表著不同的心境與個性,同樣一件事但卻因為角度與想法的不同,而衍伸出更多不一樣的答案,劇中以不同視角,帶領觀眾穿梭於罪與惡之間,以更全知全能的觀點推敲社會上未解的議題。

 

 

 

受「加害者家屬創傷」所抬不起頭的李媽:

 

殺人犯李曉明進行無差別隨機殺人後,李家的每一個人都成了社會與論下的眾矢之的,李媽為了生計,就連出門賣肉粽也成天戴著口罩深怕有人認出。劇中李家的父母,是一個正常的家庭,從劇中可推測,父母忙著工作,有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但沒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而這份因忙碌「空轉的愛」,就算父母內心很愛小孩,但這份愛可能沒有傳達到小孩的心理。

 

身為加害者的母親,不知道自己教養孩子的方式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崩潰之際大喊出:「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赤裸表達加害者家屬最沉痛又無力的心境,也道出父母養育子女的不易。

 

在這個人人都可以表達意見與聲音且能帶動風向的社會中,我們常認為「如果孩子有病就應該關起來」或是「養不教,父之過」,但是《與惡》這裡透過加害者家屬的角度,帶我們從父母親的角度去看事情,殺人兇手固然犯下滔天大錯,但其家人又何嘗不心痛。

 

李爸、李媽、李妹(加害人家屬)因家人的犯罪行為,而飽受社會輿論的壓力及自責的苦痛,就算以家人的身份想跟殺人犯李曉明進行溝通也無法成功,內心無數的「為什麼」,終究沒能理解李曉明的想法傷害,只能一直與事件共存,飽受兩種層次罪惡感的折磨:對於被害人的家屬、未盡到稱職父母的責任。而這樣事件所造成的身心創痛,使家屬也成為「間接被害者」。

 

透過李媽的角色教會我們,學習好好理解身邊的家人朋友,即便生計再忙碌,避免因而造成與親人關係的連結斷裂,從家庭的陪伴成長,避免未來成為任何社會安全破網的可能性。也透過以『我們與善的距離』的角度,呼籲我們在日常裡與人的互動可以多一點善意,每一個人背後都擁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你也無法真正感同身受當事人的經歷。少一點不明事理的責備怪罪,多探討事件背後的原因,或許就能阻止這一次或是下一次憾事的發生。

 

▶第四部:2020年/ 誰是被害者 / 共9集

 

劇情簡介:

講述一名亞斯伯格症的鑑識官方毅任,在一起詭異的命案中,發現命案的關鍵證物,竟涉及失聯多年的女兒,而後牽扯一連串離奇的連續命案,案件重重的疑點,讓警方趙承寬難以破案之外,各家記者利用關係獲取第一手消息,私下勾結、利益交換讓劇情不只驚悚,更顯現社會及人性黑暗的一面。全劇利用鑑識員、記者、刑警、被害者四方角度串連起整個故事線,也讓觀眾了解,在刑事案件中,每一個人、每個環節、每個證物,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記者與警方並非互相對立的,鑑識員同時必須深入的了解被害者等。

 

 

被「家人長期忽略」的江曉孟:

 

曉孟原本是樂觀的孩子,但因成長的挫折,失去父親的情感,加上母親重病的醫藥負擔,她不得不至酒店陪客,也進而串連起每一個命案的關係人,而相信死亡是有其價值的,因此拔掉母親的呼吸器,且她對世界已不抱任何希望,透過劇情的進展,我們可以了解到她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看到他在成長過程缺乏愛與關懷、產生厭世的心理。

 

最後江曉孟在懸崖邊抱著母親的骨灰準備要跳下去,此時爸爸出現,曉夢控訴在爸爸心中工作永遠勝過她和媽媽,並含淚告訴爸爸其實重現這些死法的原因,其實都是只想引起爸爸的注意與關心,即便是透過辦案的過程,也讓自己的需要可以再被爸爸看見。

 

從江曉夢的角色中我們可以知道,無論家人工作在忙碌,都應該回到忙碌的起點就是-家人的需要,家人不單只有物質的需要,更是需要被關心、被理解、被愛,而這些是身為父母應當學習的功課並且給予的

 

「誰是被害者」不是一個等待回答的問題,而是看完後,每個人可以放在心底的自我提醒,多給身邊家人一個關注的眼神,多埋下一點希望的種子,那麼,或許真能減少一些這世界的被害者吧!

 

劇末,父女兩人在大雨中共撐一把傘,象徵著我們都曾在無意中傷害到心愛的人,但是在傷害發生之後,攜手面對才是真正的和解之道。

 

▶第五部:2018年/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共10集

 

劇情簡介:

潛入當代家庭生活,梳理矛盾糾結的親子關係。當孩子面臨以考試為重心的生活壓力時,背負父母所寄予的情感羈絆,在「自由」與「管束」間徬徨遊走。父母以「愛」之名加諸於孩子身上的過度期待與監控、家庭成員間失衡的權力關係,以及為傳統社會價值與升學體制逐漸腐蝕的人性。全劇分別為〈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內容諷刺台灣教育體制下扭曲的親子關係與教育困境及多數家長對孩子錯誤的教育方式來喚醒社會大眾。

 

 

被「媽媽的遙控器」控制的紀培偉:

 

〈媽媽的遙控器〉培偉的母親是位控制狂,一心只想讓孩子考上名校,擁有「完美」的人生,卻完全不在乎孩子想要的事物。總以「你以後會感謝我的。」「媽媽都是為你好啊!」這樣自以為是的善意,來情緒勒索與控制阿偉。劇中呈現了「受支配者知道掌權者是誰,處於可反抗卻不反抗」的狀態,讓許多人能進一步思索情緒綁架、倫理綁架的問題,而劇中小偉的媽媽獲得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只要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她就會按下遙控器將時間倒轉,因此小偉也時時對已經安排好、無力的人生感到絕望,也對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死感到無奈,不解為何狠心的媽媽不願放手,堅持要孩子照著她希望的方向走?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這是劇情進入尾聲時,相親對象對成年的小偉說的話,也正是這句話鼓勵了小偉,讓小偉有勇氣回家偷走媽媽的遙控器,奪回自己的人生掌控權。

 

就像劇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一樣,父母不能完全限制住孩子的人生,子女要如何發展、活出怎樣的生命都是他們要為自己負責,家長只能在旁給予協助與建議,因為孩子自己才是遙控器真正的掌控者,若孩子和家長的想法不同時,也不是因為孩子不愛家長了,而是他必須自己去試,在逆境中披荊斬棘,去跌倒,去受傷,去承受挫敗,才能學會扛起責任,真正變得成熟。

 

二、願更多的愛與良善,來幫補那些隱藏在內心沒說出口的痛

 

以上5部精選台劇,主角所承受的「那些沒說出口的痛」都是人類普遍面臨的心理和社會問題。透過觀看這些劇情,我們可以深入了解這些問題的性質和影響,並且從中吸取啟發和幫助,進而對社會和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

 

這些劇情提醒我們對他人要有同理心和尊重,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痛苦,我們應該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不要輕易評論和批判。

 

此外,這些劇情也提醒我們關注社會問題和不公,我們可以學習積極參與並實際帶出行動改變。例如,我們可以支持反欺凌、性別平等和家庭價值的宣導和行動,從而減少社會中的偏見和歧視,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尊嚴。

 

最後,這些劇情也提醒我們關注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因為許多主角的痛苦源於心理創傷和情感困境,如果我們能夠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情感陪伴,那麼許多人的痛苦和困境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紓解和解決。

 

總而言之,這5部與「心」有關的台劇,不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提醒與啟發,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提高對社會和世界的關注和貢獻,進而使社會和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和和諧。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超越時間管理:GTD的方法基礎與實用指南

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許多人經常感到時間不足,任務堆積如山,...

淺談社交恐懼症 : 你不是不好,只是正在更好的路上|分組焦慮、人群恐懼、不想社交

社交恐懼一直是心理上棘手的議題,最大的原因在於不少社交恐懼者...

不停碎念,很煩呀!成年子女與父母的家庭相處界線如何拿捏?

家庭相處中,現今社會有許多成年人因考量種種原因,仍選擇留在家...

那些隱藏在內心沒說出口的痛!精選5部與「心」有關的台劇所要告訴我們的事 : 模仿犯、她和她的她、我們與惡的距離等犯罪心理

我們整理了5部與犯罪心理有關的台劇影集 : 模仿犯、她和她的她、...

了解「心理」如何影響「生理」? 如何改善心理與生理問題

我們每天的生活總會面臨許多挑戰,而當遇到這些壓力時會持續性的...

3個原因告訴你:為何藝術治療能解析心理狀態?

在這個充滿壓力和挑戰的時代裡,我們都在尋找能夠幫助我們緩解壓...

探索更多文章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