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童癖者在想什麼?關於戀童癖的5大心理

2024-04-25

戀童癖者在想什麼?關於戀童癖的5大心理

2024-04-25

戀童癖者在想什麼?關於戀童癖的5大心理

作者:圈圈心理   12514

當我們在新聞上看到關於孩子受害或被性侵的報導,總會讓人感到無比的憤怒和失望。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年國內通報的兒少性剝削被害人達到2271人,而這些被通報的數字背後還有多少未被發現的痛苦,到底為何有人會想要傷害這些正在長大的無辜孩子?這些人到底在想什麼?


當我們在新聞上看到關於孩子受害或被性侵的報導,總會讓人感到無比的憤怒和失望。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年國內通報的兒少性剝削被害人達到2271人,而這些被通報的數字背後還有多少未被發現的痛苦,到底為何有人會想要傷害這些正在長大的無辜孩子?這些人到底在想什麼?

然而,面對已經發生的傷害,單純的憤怒或絕望無法改變任何事實,也無法撫平受害者的創傷。真正有力的改變,源於我們對問題根源的深入理解和行動。而這些被稱為戀童癖的人,其實並不是自己有意願變成這樣的,更無法像他人所說一樣,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他們可能是在生理、心理及家庭環境上經歷了嚴重的問題與傷害,才使他們培養出這項嗜好,並且發展為成癮性的犯罪。

透過本篇文章,我們將學習如何從根本上保護我們的孩子免受傷害,藉由探討戀童癖者的心理背景,不僅能更認識他們背後的行為動機,更能有效防止這些悲劇的再次發生。

關於戀童癖者的4大心理

戀童癖症(Pedophilic disorder)是當戀童癖已經變成一種精神疾患,導致因戀童癖而產生憂鬱或造成人際關係上的困擾,戀童癖症的診斷條件如下:

  1. 患者對於青春期前的小孩有頻繁、強烈的性幻想與性衝動,且至少長達6個月。
  2. 患者對這些慾望採取了行動,或深受其性慾、性幻想的影響而感到痛苦,或因此遭遇人際困難。
  3. 患者本身16歲以上,或者比會讓患者產生性慾的未成年對象至少大5歲。

根據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手冊中已經把戀童癖(pedophilia)與戀童癖症(pedophilic disorder)分開定義,大部分的人可能都聽過戀童癖這個名詞,不過戀童癖指的是個人的性偏好,並不是一種疾病。

  • 戀童癖(pedophilia):對兒童的性偏好,特別是對尚未進入青春期的兒童表現出性興趣、慾望或相關行為。這種非典型的性偏好本身不一定被視為精神疾病。
  • 戀童癖症(pedophilic disorder):當戀童的情況開始伴隨著對兒童造成實際傷害的行為時,這種情況會被醫學界診斷為一種精神疾病。而為何一個人會患有「戀童」的傾象呢?可能是根據以下的成因發生的:

生物因素:

  • 遺傳:雖然沒有特定的「戀童癖基因」,但遺傳傾向可能會影響個體的性偏好發展。
  • 大腦結構和功能:研究顯示,一些戀童癖患者的大腦結構和功能與非患者存在差異,例如在大腦的某些區域活動較低,這可能影響到他們的性行為決策和控制。

心理因素:

  • 早期經歷:童年時期的性虐待或其他創傷性經歷可能增加某些人發展戀童癖的風險。這些經歷可能對一個人的性認知和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
  • 人際關係: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穩定和健康的人際關係,尤其是與父母或同齡人的關係,可能影響一個人的性偏好發展。

(👉️延伸閱讀:認識童年創傷,關於童年創傷的後遺症

環境因素:

文化和社會環境:假設一個社會環境暴露大量有關兒童的性化圖像資訊,也有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性偏好。

上述這些原因,都可能使一個人擁有戀童癖的嗜好,而這些成因也往往是摧毀他們的殺手,使他們延伸出以下的心理動機:

錯誤的情感連結

錯誤的情感連結是戀童癖症心理特徵之一的原因,在於戀童症者可能在情感上將兒童視為理想化的伴侶。在心理學的觀點中,這種現象有點類似「情感轉移」。當一個人在成人關係中經歷挫折、拒絕或不滿足時,他們可能會尋求其他方式來滿足這些需求。對於戀童症者而言,兒童因純真無邪的特質,也會被誤認為是能夠提供無條件關愛和接納的對象。

在心理學研究中,例如 Seto 的理論指出,戀童症者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性的錯置而發展出對兒童的異常吸引。這種吸引不僅是性的,而且常常與一種深層的情感需求與連結,即尋求一種無需承擔成人間複雜性和挑戰的關係。這種情感的錯誤連結往往建立在對兒童無能為力和易於控制的錯誤認知上,使得戀童症者認為自己與兒童之間的關係是正當和被需要的。

此外,還有些心理分析觀點認為,戀童症者在自我同一性和成熟的情感發展中可能存在阻礙,導致他們在心理和情感層面上停留在一個較幼稚的階段,使他們尋求與自己發展階段相匹配的伴侶,那就是兒童。

尋求控制和權力

尋求控制和權利是因為某些戀童症者在成人間的互動中,可能感受到無力感或被動。這種心理狀態推動他們尋找更易控制和支配的對象(兒童容易受到控制和支配),來重新獲得權力感和控制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也是他們延伸出的補償機制。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當一個人在某方面感到不足或挫敗時,他們可能會在其他領域尋求過度補償。對於戀童症者而言,這種補償可能是藉由在控制弱小、易受影響的兒童來恢復自我價值和主導地位。

控制和權力的尋求不僅僅是對性的控制,更多的是對關係的控制。例如,一項針對性犯罪者的研究表明,許多性侵犯者追求的是通過性行為對受害者施加控制和權力,而非出於純粹的性慾望。戀童症者可能將兒童視為容易支配和影響的目標,來確立自己的優勢和支配地位。

此外,那些社交技能不足、在成人關係中感到不安全或無效力的人,可能會在與兒童的互動中尋求控制,以此來補償在成人間關係的不足。這種控制欲望是對其內心不安和無力感的一種反應,表現為在力量平衡極端不對等的關係中尋求安全感。

性認知的扭曲

這些扭曲包括認為兒童能夠同意成人性行為、享受這些行為,或者這種行為對兒童是無害的,這些信念使得戀童症者能夠在心理上抵消他們行為的道德和法律禁忌,減少自我罪惡感。

在心理學中這種認知扭曲可能源於早期的「性化經驗」或者被忽略的情感需求。根據Finkelhor的「四階段模型」,戀童症者首先具有動機形成,然後遭遇情感不滿足或者不合適的性知識,最後形成了錯誤的性認知,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其行為的實現。此外,社會環境和缺乏正確的性教育也可能助長了這些認知扭曲的發展。

例如,戀童症者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未能學習到適當的界限和性行為規範,或者他們的早期性經驗與成人的不適當互動有關,使他們對性的看法與一般社會規範不符。

孤獨與隔絕

這種狀態經常見於那些在社會互動和建立關係方面遇到困難的人。孤獨感和社會隔絕可能加劇一個人對情感連結的需求,而這種需求有時候會錯誤地轉向兒童,因為他們被認為更容易接近和不會評判大人的行為。

當一個人社交隔絕和缺乏成人間的親密關係,可能導致一些人尋求其他方式來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兒童在戀童癖者眼中可能顯得無條件接受他們,不會對他們的行為進行道德審判,這讓戀童癖者感到在情感上被滿足和安全。此外,孤獨和隔絕感也可能加劇一個人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尋求逃避現實的方法,而選擇兒童可能是他們試圖逃避成人世界復雜性的一種方式。

有研究指出,戀童癖者往往在情感認同上感到與成人世界格格不入,並可能在兒童的世界中尋找自我認同感和安全感。這種心理狀態不僅使他們在心理上將兒童視為平等甚至理想化的伴侶,而且也可能使他們在社會上更加孤立,因為他們的行為和欲望與社會規範相悖。

👉️延伸閱讀:心理疾病有哪些? 精神健康疾病有甚麼類別

從上述的心理可得知,要成為一個健康的大人,其實很不容易!必須學會如何與他人建立健康的關係、如何處理情感,以及如何適當地表達性與情感需求。如果這些發展任務未能在該年齡的階段完成,可能會留下心理上的「未完成任務」,這可以在成年後以各種問題行為表現出來。

那戀童癖可以治療嗎?

戀童症被大部分的專家證實,雖然無法完全痊癒,但透過適當的治療,患者可以控制症狀,避免將不當的性慾望轉化為行為。如果不對戀童症進行處理,患者可能會出現其他精神健康問題,例如憂鬱症、焦慮症或感到疏離,這些狀態會讓他們在達到個人目標時感到更加困難,甚至有更多的兒童受害。

治療戀童癖者通常包括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行為認知治療、藥物治療來控制性慾,有時甚至可能需要手術介入。 這些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況,並減少對社會的潛在威脅。

👉️延伸閱讀:什麼是受害者心態?如何和受害者情結的人溝通相處

雖然我們不能認同戀童症者的行為,但我們也可以理解,這些患者有時也是曾經遭受過創傷的人,他們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未能獲得應有的支持與引導,導致這些傷痛的經歷形塑了他們現在的行為。

了解這些心理根源不是為了辯解,而是引導我們能夠從根本上理解問題,並尋求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一起學習在每一個角落都充滿關懷和微笑,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我們的肯定,這是我們守護孩子的責任,也是我們共同的希望。

👉️延伸閱讀:性剝削?性侵害?性騷擾?性暴力?一次看懂四者差異是什麼?

 

加入圈圈好友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理想伴侶清單真的有用嗎?讓吸引力法則告訴你

身為單身者,看著身旁的親朋好友結婚,有些相愛一輩子,有些一結...

什麼才叫「做自己」?10個讓你忠於自我的提醒

什麼才叫「做自己」?10個讓你忠於自我的提醒 「忠於自我」可能...

長照照護與陪伴,長照路上的你並不孤單|長照補助、政策、心理一次看(上)

在這個醫療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時代,那些曾經撐起整個家庭的長輩,...

戀童癖者在想什麼?關於戀童癖的5大心理

當我們在新聞上看到關於孩子受害或被性侵的報導,總會讓人感到無...

性侵與性騷擾受害者的求助資源指南|心理自救幫助方針

當性侵害或性騷擾的陰影落在我們自己或所愛之人的身上時,我們無...

情緒失控是失控什麼?這些點你可能從來沒想到!

在現代社會中,壓力似乎每日都在更新程式碼,以新的方式介入我們...

探索更多文章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