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權威到尊重:正向管教的理念與實踐

2024-02-25

從權威到尊重:正向管教的理念與實踐

2024-02-25

從權威到尊重:正向管教的理念與實踐

作者:圈圈心理   12761

「正向教養」一詞在育兒圈或學校輔導中越來越常見,這個概念似乎已成為一種口號。然而,儘管這個名詞頻繁出現,但仍有許多家長或是校園工作者,對其含義和實踐方法知之甚少。有可能僅能模糊知道正向教養與傳統的權威式教育方法不同,但具體應該如何應用,以及正向教養的方法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或學生,卻仍是一個疑問。


閱讀本篇文章,你會學會:

  1. 一次看懂何謂「正向教養」?
  2. 正向教養有哪些錯誤迷思?如何正確的實踐?

「正向教養」一詞在育兒圈或學校輔導中越來越常見,這個概念似乎已成為一種口號。然而,儘管這個名詞頻繁出現,但仍有許多家長或是校園工作者,對其含義和實踐方法知之甚少。有可能僅能模糊知道正向教養與傳統的權威式教育方法不同,但具體應該如何應用,以及正向教養的方法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或學生,卻仍是一個疑問。

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正向教養」的理念和實踐方法,並調整自己育兒的錯誤迷思,改善自己看待孩子的眼光,實踐正向教養的核心理念,讓我們的孩子或學生,能因為我們的關愛在溫暖與自信的環境中成長。

一、一次看懂何謂「正向教養」?

正向教養,也常被稱作正向管教或正向教育,是一種以理解、尊重和指導為基礎的教養方式,主要在培養兒童的自我認識、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於傳統的權威式或懲罰式教養方法,正向教養強調與兒童建立相互尊重的關係,藉由正面的溝通、設定界限和鼓勵良好行為來引導兒童有更健康的心理發展。

正向教養的起源?

正向教養是基於阿德勒的理論發展而來,是一種去除懲罰和獎勵的育兒方法,著重於透過「鼓勵」來引導孩子。在1980年代,簡·尼爾森受到美國政府的委託,負責一個關於兒童教育的研究項目。這項研究發現,應用阿德勒學派的輔導方法,對兒童產生了積極的效果,於是尼爾森基於這些發現,開發了一套包含溝通、處理衝突和相互尊重的育兒策略。在過去的三十五年裡,這套「正向教養」的理論和多個實踐技巧,已經成為美國流行的育兒方式。

正向教養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心理學研究和發展。其中以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魯道夫·德齊克(Rudolf Dreikurs)的理論對正向教養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提出,兒童行為的背後是「尋求歸屬」的需要,並強調應透過鼓勵和社會互動的方法來滿足這些需求,而不是透過懲罰。阿德勒與德瑞克斯教導我們,孩子所表現出的外在行為只是冰山一角,在冰山底層隱藏著行為背後的信念,那才是孩子行為產生的主因。

在20世紀中後期,隨著人本主義認知心理學的興起,正向教養的理念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普及,同時藉由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Thomas Gordon)和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推崇,讓正向教養的理念也更加發揚光大。

過去幾十年來,正向教養已經從理論走向實踐,成為許多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主流方法。這種教養方式的實踐不僅限於家庭環境,也被廣泛應用於學校教育、心理輔導和社會工作等領域。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社會的進步,正向教養持續發展和演進,幫助更多的兒童在充滿愛和尊重的環境中成長。

(👉️延伸閱讀:什麼是直升機父母? 關於直升機父母的5個教養模式

阿德勒心理學與正向教養的關聯:

阿德勒心理學與正向教養之間有著深刻的關聯,就像是母雞帶小雞一樣。主要是因為正向教養的許多核心理念和實踐方法源自阿德勒的理論和原則,以下是兩者間重要的關聯:

社會興趣:

阿德勒認為社會興趣是人類行為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即人們天生具有成為社會的一部分和為社會做出貢獻的需求。正向教養也鼓勵這種社會連結,教育孩子如何以負責任和合作的方式與他人互動。

鼓勵而非懲罰:

阿德勒強調鼓勵的重要性,認為它能夠激發一個人的潛能和自我改善的願望。正向教養同樣遵循這一理念,透過鼓勵和正面回饋來促進孩子的正面行為,而不是依賴懲罰。

行為的目的性:

阿德勒提出了行為目的性的概念,認為所有行為都有其目的和目標。正向教養透過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和目標,來尋找更健康的行為替代方案,進而滿足孩子的需求。

自我能力感:

阿德勒認為自我能力感(感覺自己能夠達成目標和面對挑戰)對於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發展很重要。同樣的,正向教養也透過設定適當的期望和提供成功的機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個體化和整體性:

阿德勒強調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需要以整體的方式來理解。正向教養同樣強調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並根據他們的特點和需求,進行個別化的指導和支持。

總結來說,阿德勒心理學的這些核心概念為正向教養提供了理論基礎,讓家長和教育者可以用更有效、更富同情心的方式來對待兒童。

正向教養的五大特色?

正向教養的五大特色彙集了尊重、理解、溝通、指導和鼓勵等關鍵元素,讓兒童能獲得全面的發展和促進正面行為的表現:

尊重與理解:

正向教養強調尊重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的價值,理解他們的需求和情緒。這種建立於尊重基礎上的互動,有助於打造一個安全、支持的環境,讓兒童感到被接納和理解。

有效溝通:

通過開放和正面的溝通技巧,正向教養鼓勵家長和教師聆聽兒童的想法和感受,並有效表達自己的期望和需要。這種溝通方式有助於減少誤解和衝突,促進情感聯繫。

合作與參與:

正向教養鼓勵兒童參與決策過程,讓他們在適當的情況下有更多的選擇和控制權。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兒童的自主性和責任感,還有助於他們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

設定界限:

明確和一致的界限,對兒童的安全感和行為發展至關重要。正向教養透過設定合理的規則和期望,幫助兒童了解他們的行為範圍,同時也提供了遵守這些界限的動機和理由。

鼓勵與支持:

與其使用懲罰來壓制不當行為,正向教養更偏向於透過鼓勵和肯定來增強兒童的正面行為和自我價值感。這包括認可他們的努力和進步,以及提供正面的回應,來激勵兒童持續成長和改善。

另外,正向教養協會對正向教養所訂立的 5 個特點為:

  1. 正向教養是善良且堅定的教導。
  2. 正向教養幫助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意義,並且與他人連結。 
  3. 正向教養長期有效。
  4. 正向教養教授寶貴的社交和生活技能,以培養良好的品格。
  5. 正向教養邀請孩子們發現自己的能力,並用建設性的方式發現、利用自己這份力量。

💡(延伸閱讀:不溺愛也不打罵:談父母管教中2個極端對孩童的影響

為何需要以正向教養方式教育孩子呢?

在過去的傳統華人教育觀念中,打罵和懲罰被視為維持紀律和教育孩子的有效手段。過去父母透過嚴格的管教,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和遵守規則的意識。

然而,根據阿德勒學派所研究的結果,認為合作和鼓勵比競爭和懲罰更能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在更現代的研究中,如正向心理學和依附理論等領域的研究,也支持了正向教養方法的有效性,指出安全的依附關係、積極的回應、支持性的教養環境,對兒童的心理社會發展更為重要。

換句話說,打罵懲罰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反而會對孩子造成長期的心理傷害和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包括低自尊、焦慮、憂鬱或恐懼,以及社會行為問題。此外,打罵教育方式也可能導致孩子學會用暴力和侵略性的行為來解決衝突,從而影響他們未來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適應,例如:孩子學會做壞事不能被大人發現,而不是學會不能做壞事等;或是孩子學會在大人面前說謊,是出於害怕被責備的恐懼。

相比之下,正向教養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基於對兒童心理發展的科學理解,認識到孩子的行為背後有其情感和需求。藉由滿足這些需求並積極引導,孩子能夠以更健康的方式成長,學會正面處理挑戰和衝突。

二、正向教養有哪些錯誤迷思?如何正確的實踐?

近年來正向教養的教育方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推崇。市面上,也有非常多針對不同族群正向教養的書籍與影片。然而,越來越多人試圖實踐這類教養方式,有些人可能一不小心就掉入錯誤的迷思,導致無論怎麼做都無法改善親子互動狀況,孩子在學校的狀況也沒有改善,以下我們整理出5個常見的正向教養迷思:

迷思一、正向教養不能對小孩生氣?

正向教養並不意味著家長不能對孩子的行為感到失望或生氣。事實上,表達情緒是健康溝通的一部分。重點是如何表達自身負面的情緒,是父母的智慧。父母可選擇用一種建設性和理解的方式,而不是憤怒或懲罰的方式,這幫助孩子理解情緒表達的重要,並學習如何以適當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

迷思二:正向教養會讓孩子無法無天?

正向教養強調的是透過設定明確界限和合理期望來指導行為,而非放任孩子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這種方法鼓勵孩子在了解行為後果的同時,發展出自我控制感和責任感。當這些界限以正向支持的方式設定時,孩子更有可能遵守它們,而不是變得無法無天。

迷思三、正向教養就是要避免任何形式的懲罰?

正向教養著重於使用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來指導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懲罰。這種方法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從他們的行為中學習,理解其後果,而不是感受到恐懼或羞辱,強調讓孩子學習到事件的後果是因自己的行為所造成。

迷思四、正向教養就是總對孩子說「好」?

正向教養不是無條件地對孩子的所有要求說「好」,而是幫助孩子理解選擇和後果,並鼓勵他們做出好的決定。這包括教育孩子學會面對拒絕和挫折,以及培養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迷思五、我聽別人說正向教養很有效,為何對我的孩子沒用?

正向教養的效果可能因孩子的性格、家庭環境、實施方式的差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我們必須找到適合自己孩子和家庭狀況的方法。有時候,需要時間來看到正向教養的成效,並且可能需要因人而異的調整策略,來滿足孩子的個別需求,家長也需在這過程中持續保持學習與耐心。

那該如何正確的運用正向教養的理念呢?

在過去,許多家長面對孩子情緒時,經常會告訴他們「不要哭」或者「要乖乖聽話」,這種說法對孩子情感成長以及情緒管理能力,將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更恰當的方法為「先同理再解決」。這代表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首先要展現出對他們情緒或感受的理解與同情,鼓勵孩子分享他們的感覺和想法。之後,家長還需要視情況恰當地處理事件本身,並以一種溫和又堅定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然而,在生活中該如何具體應用正向教養的理念呢?

以更多的鼓勵取代與其他孩子的比較

阿德勒提倡在教養中使用鼓勵而非比較。這意味著家長應該關注孩子的個別進步和努力,而不是將他們與兄弟姐妹或同齡人進行比較。強調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和價值,能讓他們感受到被無條件地愛與接納。

培養孩子的社會貢獻感

培養孩子的社會貢獻感是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之一。家長可以透過讓孩子參與家庭日常事務,如輪流做家務、照顧寵物或幫忙準備餐點等,來實現這一點。這不僅教導孩子培養責任感,也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重要的一員,並對家庭有所貢獻。

讓孩子有機會獨立解決問題

當面對衝突或問題時,家長可以嘗試採用合作的方式來尋找解決方案。與孩子一起討論問題、並且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決方法,不僅能增強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也強化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和相互尊重。

引導孩子找到問題的根源

教育孩子學會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練習。當孩子表現出不適當的行為時,幫助他們理解背後的原因,並探索更好的行為選擇。這不僅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建議,也是正向教養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訓練。

家長自身的模範作用

作為家長,你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和榜樣。透過自己言行一致的身教模範,展現出你希望孩子學習的行為和價值觀。包括如何處理挫折、如何與他人溝通,以及如何積極面對生活的挑戰等。

透過這些具體的做法,家長不僅能夠有效實踐正向教養,也能夠融入阿德勒心理學的精髓,培養出更加自信、負責任和有同理心的孩子。

(🔍️延伸閱讀:正向管教工具箱:5個實用技巧幫助你優雅育兒

探索新的教養方式,絕不意味著對你目前採用的教養方法有任何否定。事實上,每一種教養風格都反映了不同的家庭價值觀、文化背景和個人經驗。而「正向教養」只是作為其中的一種選擇,目的在於豐富你的教養工具箱,提供一種可能適合孩子需求的替代方法。

畢竟,在育兒的旅程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則,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的需求和反應各不相同。因此,擁有更多的教養資源和策略,能讓您在面對不同的育兒挑戰時,更加靈活彈性和充分準備。

【推薦課程】給父母的親職課 | 幼兒發展認識早,育兒路上不苦惱(優惠價1,190元)

 

現代父母育兒比起從前,更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在孩子出生到上幼兒園的階段,擔心煩惱特別多,一方面看孩子像一張白紙,大人給什麼他就吸收什麼,另一方面每個孩子有他天生的性情,對別人家孩子有效的教養方式,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就不一定可行。如果您也曾有這樣的苦惱,現在就讓心理學專家告訴您,如何從科學的角度了解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教導您靈活運用可操作的教養觀念,讓育兒路上的您不再苦惱。

 

加入圈圈好友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不停碎念,很煩呀!成年子女與父母的家庭相處界線如何拿捏?

家庭相處中,現今社會有許多成年人因考量種種原因,仍選擇留在家...

癌症照護:如何照顧、陪伴癌症病人|癌症照護與策略一次看(下)

上篇我們提到關於照護者如何全面的照顧癌症患者,更提醒每一位照...

在人際關係中曾經感到被忽略嗎?關於「職場隱形人」的心理成因與調適之道

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自己置身於人際關係的迷...

你總是不斷為他人著想嗎?關於「濫好人」的定義與擺脫方法

「你真的不必那麼好心…」、「你這樣不會太累嗎?」你是否曾聽到...

憂鬱症的人在想什麼?微笑著卻內心悲傷, 何謂「微笑憂鬱症」?

近期李玟因憂鬱而自殺的事件震驚全台,令許多6、7年級的朋友們感...

年終回顧身心整理術-與其斷捨離,不如學會如何自我整理?

近年來,「斷捨離」的概念在網路世界中迅速流行起來。許多人開始...

探索更多文章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