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驗準嗎? 心理師為你解答
2024-01-25

2024-01-25
心理測驗準嗎? 心理師為你解答
作者:圈圈心理 7738
在這個數位資訊爆炸的時代,各大網路平台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心理測驗,從簡單的性格分析到深入的職業傾向測試,這些看似玩味十足的測驗,往往讓我們忍不住點開一探究竟。 但每當你完成一次測驗,看著測驗結果,心中是否會有一絲的疑惑:「這測驗結果真的準確嗎?」、「這測驗真的太強了!怎麼這麼符合我的狀況?」各種測驗結果有時候讓你深信不疑,覺得它們彷彿洞悉了你的內心;有時候,你又會對這些結果持懷疑態度,不確定這些測驗是否真能代表真實的你。
閱讀這些文章,你會學到....
- 常見的心理測驗有哪些?
- 心理測驗真的有用嗎?
在這個數位資訊爆炸的時代,各大網路平台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心理測驗,從簡單的性格分析到深入的職業傾向測試,這些看似玩味十足的測驗,往往讓我們忍不住點開一探究竟。
但每當你完成一次測驗,看著測驗結果,心中是否會有一絲的疑惑:「這測驗結果真的準確嗎?」、「這測驗真的太強了!怎麼這麼符合我的狀況?」各種測驗結果有時候讓你深信不疑,覺得它們彷彿洞悉了你的內心;有時候,你又會對這些結果持懷疑態度,不確定這些測驗是否真能代表真實的你。
在本篇專欄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心理測驗背後的祕密,了解這些測驗的種類、設計原理以及它們的準確性。同時還會介紹一些常見的心理測驗,讓你能更全面地了解這些工具,幫助你在自我探索的旅程上,有更多的參考和選擇。
(👉️延伸閱讀:心靈課程都在做些什麼?有可能是詐騙嗎?)
一、常見的心理測驗有哪些?
心理測驗是一種工具,主要是用來測量和評估一個人的心理特質、能力、情緒狀態、認知功能等。這些測驗的問題可以是選擇題、填充題,甚至是畫圖等方式,以客觀和標準化的方式收集關於個人的心理資訊,其測驗的結果通常顯示個人的性格特徵、智力、能力、喜好、情緒健康狀態以及其他心理層面,除了讓每個人能更深入認識自己外,也是心理學家用來觀察與研究的測量工具之一。
心理測驗有哪些特徵:
- 標準化(Standardization):
心理測驗的進行和評分方式都是標準化的,這代表著每次測驗都是以相同的方式進行,無論是測驗的環境、指示、時間限制還是評分方法,都應保持一致,這種標準化的原則可以確保大家測驗結果的一致性和可比較性。
- 客觀性(Objectivity):
測驗結果的解釋和評分應該盡可能地客觀,不受測驗者個人偏見、信念或其他主觀因素的影響。
- 可靠性(Reliability):
一個可靠的測驗應該能夠在重複測量時產生相同或相似的結果。
- 效度(Validity):
效度是指測驗能夠真正測量個人心理特質或能力的程度,一個有效的測驗能夠準確地評估這些目標特質,而不是其他無關的因素。
- 範化(Norms):
大多數心理測驗都會根據一定數量的人群(稱為範本)的表現來建立範化數據,而這些數據能對於個人測驗的結果進行比較和解釋。
- 應用範圍和目的明確:
每個心理測驗都有特定的應用範圍和目的。例如,有些測驗專門用於學術研究,有些則用於臨床診斷,還有些用於職涯發展。
- 隱密和保護性:
心理測驗的實施需遵循嚴格的道德標準,包括保護測驗者的隱私和測驗結果的保密性。測驗者的同意和對測驗目的的了解也是進行測驗的重要部分。
基於上述的特點,可以得知心理測驗與網路上許多娛樂用的遊戲測驗,是無法真正畫上等號,因心理測驗通常涉及以下的範疇:
- 智力測驗:
這類測驗的目的是評估個人在邏輯推理、抽象思維、解決問題和運用知識方面的能力,即測量智商(IQ)。比如,魏氏智力測驗和比西量表就是這類測驗的例子。
- 成就測驗:
這些測驗用來評估個人在接受教育和訓練之後的具體成果,即對特定學科或領域知識的掌握程度。舉例來說,學業成績測驗和國語文能力測驗屬於此類。
- 性向測驗:
這類測驗在識別一個人是否具有從事特定領域(如音樂、美術或機械等)學習的潛力或興趣。例如,青年性向測驗和通用性向測驗就是這方面的測驗。
- 神經心理測驗:
這些測驗用於評估腦損傷患者在認知功能方面(如記憶、語言、識別、判斷等)的缺陷及其康復進展。例如,盧尼神經心理測驗和威斯康辛卡片分類測驗是這一類的代表。
- 人格測驗:
這些測驗的目的是了解個人的人格特徵,將其分類到特定的人格類型中。臨床上常用的包括明尼蘇達多重人格量表、柯氏性格量表和投射式測驗(如羅夏克墨漬測驗、班達完型測驗)。
另外,還包括特殊的病理診斷測驗(如貝氏憂鬱量表、貝氏焦慮量表與曾氏心理健康量表等)與個人興趣、態度等量表(如庫德職業興趣量表、學習態度測驗等)。但無論如何,依據台灣「心理師法」規定,這些測驗皆需由具證照的心理專業人員來執行與解釋。
以下我們推薦3個常見的心理測驗:
MBTI 測驗
MBTI是「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表」(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縮寫,又稱「16型人格測驗」,由美國作家布里格斯(Katharine Briggs)與女兒邁爾斯(Isabel Briggs Myers),以心理學家榮格在1921年的《心理類型》為基礎,深入研究後加以提出。
MBTI的分類方式是由四個向度進行二分法,四個向度分別是能量態度(I/E)、資訊思維(S/N)、判斷思維(T/F)、反應態度(J/P),排列組合後產生16種人格類型,並由首字母來組成測試結果,顯示不同的性格傾向,再將結果細分成16種人格、分別以英文首字母來表示。例如:內向(Introvert)+感覺(Sensing)+思考(Thinking)+判斷(Judegment)=ISTJ型人格,以下是MBTI的四個維度的組合:
- 外向(E)/內向(I):這表示一個人獲得動力的方式,是傾向於從外部世界獲取能量(外向)還是從內部世界(內向)獲取能量。
- 感知(S)/直覺(N):這與個人收集資訊方式有關,感知型人士偏好具體和實際的資訊,而直覺型人士則傾向於抽象和概念性的資訊。
- 思考(T)/情感(F):這個描述了做決策時的傾向,思考型人士通常更重視邏輯和客觀性,情感型人士則更注重價值觀和他人的感受。
- 判斷(J)/知覺(P):這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判斷型人士傾向於有組織和有計劃,而知覺型人士則通常更靈活和開放。
MBTI測驗的主要目標是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改善人際交往和工作表現。它主要在測驗一個人在做決策、接受訊息和與世界互動時的偏好,幫助人們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並理解不同性格類型之間的差異。
而現今不少網站都有提供MBTI測驗,其中較多人使用的是由英國公司NERIS Analytics Limited設計的「Free Personality Test」(目前中文版僅有簡體中文),它將16種人格類型擬人化,建立企業家、總經理、表演者、辯論者、建築師等角色名稱,生動的性格形象深受大眾喜愛,也讓測試者更容易了解測試結果。
但在MBTI測驗中,測驗結果並非固定不變,因不同的問題對應著不同指標,且每次作答時,不同程度的選擇或作答時間都可能影響最後結果,縱使過一陣子進行測試,也有可能出現不一樣的結果,因此只能反映受試者當下的人格傾向。
DISC 性格測驗(馬斯頓人際風格測驗)
DISC 理論是 1920 年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頓(Dr. Marston)研究古希臘的性格學說去探究人類行為模式所發展而成。此理論認為每個人的性格都是由四種「基本元素」所組成,其名字來自於四個主要性格特質的首字母:支配性(Dominance)、影響力(Influence)、穩定性(Steadiness)、和遵從性(Compliance)。這四種類型由橫軸(內向/被動 vs 外向/主動),以及縱軸(任務型/以事為主 vs 關係型/以人為主)所劃分,分別以四種代表性動物呈現,其行事風格類似者會展現類似的行為,並成為一個人處理事情的方式。
而DISC人格測驗除了能讓受試者更深層了解自我外,也常態性的應用在企業的人才甄選上,評估應徵者在職場上的人格特質、溝通模式、領導風格等等。主管或人資也同樣能針對該員工的 DISC 人格特質測驗結果,找到他擅長的領域,藉此激發更多潛能、給予適任的工作內容或挑戰。
透過DISC測驗,會得出四種以下行為特質:
支配性(Dominance):
- 這種特質的人往往表現出積極主動和競爭性的行為。
- 他們通常是決策者,擅長處理問題和挑戰。
- 這類人可能會顯得很有自信,有時甚至會顯得強勢。
影響力(Influence):
- 影響型的人通常是外向的、熱情的,擅長交際。
- 他們善於說服他人,並能夠激勵周圍的人。
- 喜歡參與社交活動,通常是團隊中的「活躍分子」。
穩定性(Steadiness):
- 穩定型的人通常較為平和、可靠,擅長協調和維持團隊穩定。
- 他們通常比較有耐心、善解人意,且重視團隊合作。
- 這種類型的人通常傾向避免衝突,並尋求穩定的環境。
遵從性(Compliance):
- 遵從性的人十分重視細節、規則和流程。
- 他們通常謹慎、有組織,遵守規範和標準。
- 這種類型的人往往是分析型的思考者,喜歡精確和精準的控制。
另外,還有延伸出一種隱藏性格 — 綜合型(Comprehensive):
此類人適應能力、抗壓性極高,可以在團隊中隨時調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時溝通能力也好,能夠妥善地處理團隊合作項目,自在地融入到團隊中;而缺點則是沒有明確的「突出點」,加上善變的特質,使得有時候做決定時會優柔寡斷,顧慮太多反而錯過良好機會,或是缺乏對於某些事物的堅持。
目前網路上有許多免費、豐富的 DISC 人格特質測驗資源,差別在於題目數的多寡、分析的面向可能略有不同。只要在網路上搜尋「DISC 測驗」或「DISC 人格測驗」等關鍵字,就能輕鬆開始做 DISC 人格特質分析。如果希望找到最專業的評測機構,則可以洽詢美國領導力管理整合系統 PDP(Professional Dynametric Programs),除了最基礎的 DISC 測驗外,也能做更多進一步的分析。
五大人格測驗
五大人格測驗又稱為五因素模型(Five Factor Model, FFM),是除了MBTI 16型職業型人格測驗外,另一個在心理學中被廣泛應用的性格測驗,能夠透過5個人格因素分析出一個的人格特質,從而可以對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有更多了解,也可以得出最適合自己的個人發展建議。
而此模型測驗在 1961 年首度被提出,但要一直到 1980 年代透過 Lewis Goldberg 及其他心理學家完成研究與修正後,才演變成現在所見的分類方式。專家認為,若要完整將人類的個性進行分類,可以分成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和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共五種性格。五大性格特質的英文縮寫則是參考每個性格特質的首個字母,寫作「OCEAN」或「CANOE」。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這五大性格特質所代表的都是各個性格極端值間的範圍,例如外向性即包含從「極端外向」到「極端內向」,所以每個特質裡面又可以再細分成六個不同的維度:
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O)
- O1: Fantasy 想像力
- O2: Aesthetics 審美觀
- O3: Feeling 豐富感受
- O4: Actions 願意嘗試
- O5: Ideas 思辨能力
- O6: Values 價值觀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C)
- C1: Competence 能力
- C2: Order 條理性
- C3: Dutifulness 責任感
- C4: Achievement Striving 追求成就
- C5: Self-discipline 自律
- C6: Deliberation 深思熟慮
外向性(Extraversion,E)
- E1: Warmth 熱情
- E2: Gregarious 喜歡交際
- E3: Assertiveness 獨斷性
- E4: Activity 活動力
- E5: Excitement Seeking 尋求刺激
- E6: Positive Emotions 正面情緒
親和性(Agreeableness,A)
- A1: Trust 信任
- A2: Straightforwardness 坦誠
- A3: Altruism 利他主義
- A4: Compliance 順從
- A5: Modest 謙遜
- A6: Tender-mindedness 同理心
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N)
- N1: Anxiety 焦慮
- N2: Angry Hostility 憤怒與敵意
- N3: Depression 沮喪
- N4: Self-consciousness 自我意識
- N5: Impulsiveness 衝動
- N6: Vulnerability 脆弱
測驗可以「五大人格量表」進行,而目前有幾個國際認可及廣泛使用的人格量表,測試者透過各種與5個人格因素相關的問題,再進行評級,以得出5個人格因素的得分,至於得分高低並不代表好壞,只是代表一種傾向,而常用的人格量表有:IPIP五大人格量表、TDA五大人格量表。
心理測驗並非萬能,一方面準確度需依受試者答題的謹慎及誠實與否來決定,且需經與心理師晤談、行為觀察等結果才能了解是否完全一致。假設你真的有意或必須接受心理測驗時,建議還是需找合格的心理師協助進行測驗,同時主動詢問測驗的目的、名稱、理論基礎、實施方式,來保障個人權益與心理的健康。
二、心理測驗真的有用嗎?
很多人會把心理測驗看作鐵證般真實,這主要是因為心理測驗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看似科學和客觀的自我認識方式。當我們完成一項心理測驗並收到結果時,那些專業的術語和詳細的解釋會讓我們感覺這些結果是可靠的,且能真實反映我們的個性或心理狀態。
此外,當測驗結果與我們的自我感覺相符時,我們會感覺得到認同,進一步加強了我們對這些測驗的信任,畢竟人天生喜歡與自己觀點一致的資訊,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認知偏誤」。
另還有一種原因為「巴納姆效應」( Barnum Effect)的影響,這個效應說明每個人都能在星座、塔羅牌、心理測驗中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或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但仍然認為這是自己的人格面貌,例如:你是一個很努力的人,你總是不斷嘗試找尋方向,直到達到目標為止。
而一個真正準確的心理測驗通常是心理學專家學者所開發,並經過廣泛的科學研究和實驗來驗證其效度和可靠性。其次,可以從該測驗是否得到了心理學界的認可和推薦,或是專業的心理學期刊、書籍的評論,來評估其可信度。同時,考慮測驗的結果如何被加以應用也很重要,例如:一些測驗專門用於臨床診斷,而另一些則可能僅用於個人發展或教育目的。
最後,我們也需要理解沒有任何心理測驗是完美無缺的。即使是經過科學實證,嚴謹的測驗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心理測驗應該在專業心理師的指導下精準的測量與說明,並將測驗結果作為個人整體評估的一部分,當作一個參考性的指標,而不是唯一的依據。
(🔍️延伸閱讀:什麼是心理師?關於心理師的養成與角色)
總結來說,若您想要專業又快速地認識自己,那麼心理諮商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在心理師的指導下,不僅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還能學習如何有效地處理個人問題和情緒挑戰。與傳統的心理測驗相比,心理諮商提供更為個性化和深入的自我探索過程,可以幫助你在卡關的心理問題獲得改善。
而選擇遠距諮商服務更是一種方便的選擇,只要打開電腦就能和專業的心理師對談,省去時間壓力、交通上的時間和成本,還能讓你在最自在舒適的環境中進行諮商。無論在家中、辦公室,甚至是在旅途中,都可以方便地與專業的心理師進行交流,對於許多人來說,遠距諮商是自我保養的最佳方式。🔍️若你想省去交通時間並想要快速找出適合你的心理師,並開啟你的心理諮商服務👉️圈圈心理平台遠距諮商全新服務上線,了解哪些心理師線上服務中:篩選「可以預約」
(💡延伸閱讀:MBTI 心理測驗準嗎? 心理測驗「超神準」到底是真是假?)
📣【課程推薦】給自己的一份改變禮物 | 踏入心理諮商的事前準備(優惠價:490元,原價890元)
每個人都有來自不同地方的煩惱、糾結,像是人際關係、工作、婚姻、生活等,而這些煩惱若沒有辦法排解反而一直累積,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對我們的心理造成更多傷害,這時候就需要透過「心理師」的專業來協助我們!在這門課,您會了解心理師的工作內容,以及心理諮商將如何協助我們,60分鐘帶您揭開心理諮商的神秘面紗。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近年來,「斷捨離」的概念在網路世界中迅速流行起來。許多人開始...

你是否曾在住家、工作附近或是大馬路旁,看到一些感覺怪怪的人?...

我們總是付出了大量的心力去瞭解和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甚至...

文章探討了兩種典型的情緒表達模式:熱炒鍋情緒(快速爆發,易引...

近期因為知名藝人持有未成年少女的不倫影片,引發眾人在網路上撻...

相信不少人多多少少有聽過或是接觸過塔羅牌,甚至在一些自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