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的口頭禪嗎?常把這些語助詞掛嘴邊的人可能不是真的開朗!

2024-05-25

這是你的口頭禪嗎?常把這些語助詞掛嘴邊的人可能不是真的開朗!

2024-05-25

這是你的口頭禪嗎?常把這些語助詞掛嘴邊的人可能不是真的開朗!

作者:圈圈心理   2408

你是否曾注意到在日常對話中,我們自己或是朋友經常使用某些特定的口頭禪或語助詞?例如:你可能總是習慣性地說「可是....」或是朋友總常說「無聊」、「傻眼」?其實這些口頭禪,都是反映我們內心對外界事物的一種看法,是經過心理加工後形成的固定語言反應模式。


你是否曾注意到在日常對話中,我們自己或是朋友經常使用某些特定的口頭禪或語助詞?例如:你可能總是習慣性地說「可是....」或是朋友總常說「無聊」、「傻眼」?其實這些口頭禪,都是反映我們內心對外界事物的一種看法,是經過心理加工後形成的固定語言反應模式。

因此,每當類似情況出現時,這些詞彙就會自然而然地脫口而出。它們不僅表現了我們當時的情緒和心態,同時也間接地反映了我們的性格。因此,口頭禪就是我們一種下意識的表現。

透過本篇文章,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關於口頭禪背後的奧妙心理,你會發現其實常講這些語助詞的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與性格喔!

常見的語助詞或口頭禪:

一個人的口頭禪形成有多種原因,這些原因往往與我們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經驗密切相關。首先,習慣的養成是其中之一。當我們經常處在某種情境中,例如在緊張或尷尬時,就會想要使用特定的詞彙或語助詞來緩解壓力,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習慣。

其次,情感的表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們在表達情感時,會選擇一些讓自己感到舒適的詞彙。例如,經常說「對不起」的人可能有著較高的自責心理,總是希望能夠和他人和睦相處,因此習慣頻繁使用這個詞來緩和矛盾。

此外,環境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我們所處的家庭、工作環境和社交圈會影響我們的語言表達方式。如果身邊的人經常使用某些語助詞,我們也容易受其影響,在無意中模仿、甚至養成習慣。

最後,自我認知和內在心理需求也會影響口頭禪的形成。透過口頭禪的表達,能夠看出一個人內心深層的需求和想法,例如,經常說「無聊」的人可能內心缺乏目標感和滿足感,這樣的表達是他們內心狀態的外在反映。

以下我們整理一些常見的口頭禪和語助詞,並剖析常說這些話語背後的人可能存在的心理,一起來看看吧!

1. 可能是吧

喜歡說「可能是吧」的人,可能人比較謙虛,但卻有幾分不自信。總覺得事情應該是這樣的,但又不敢肯定。他們可能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不確定的情況,習慣性地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猜測和不確定感。這種語助詞,也許是他們避免直接表達意見的一種方式,以免自己被誤解或批評。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的判斷常持保留態度,「可能是吧」同時也是在尋求認同,或者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屬於典型的「謙虛派」情結。

2. 我聽說…

喜歡說「我聽說…」的人,可能比較喜歡成為資訊先鋒部隊,但對自己所知道的訊息也有幾分不自信。他們往往希望自己的話能夠引起別人的注意和信任,所以會用「我聽說」來增加資訊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他們可能缺乏自信,害怕自己的觀點不被認可,因此會引用他人的話來支持自己的立場,以增加說服力。「我聽說」其實是一種尋求認同和安全感的方式,屬於典型的「情報員」情結。

3. 我會騙你嗎?

喜歡說「我會騙你嗎?」的人,可能對於自己講的話有些忐忑,同時也有幾分焦慮。他們希望別人相信自己,對自己的話有信心,因而用這句話來強調自己的誠實。他們也可能對自己說話的可信度有所懷疑,或者對別人的懷疑感到不安。因此,這句話是他們強調自己立場的一種方式。「我會騙你嗎?」其實是在尋求他人的信任和肯定,屬於典型的「誠信派」情結。

4. 但是...

喜歡說「但是...」的人,可能比較謹慎,但也有幾分猶豫。他們經常在表達觀點時加入轉折,來表明自己的開放態度或保留意見,或者想要補充說明。他們可能擔心自己的觀點不夠全面,希望能夠表達更多、更完善的發言角度,以避免被誤解或批評。「但是」其實是在尋求平衡和完整性的方式,屬於典型的「謹慎派」情結。

5. 可是

喜歡說「可是」的人,可能比較敏感,但也有幾分矛盾。他們在交流中經常使用這個詞來表示自己的保留意見或不滿。他們可能對自己或他人的言論感到不安,想要透過這個詞來表達不同的看法或感受。「可是」其實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同和理解,屬於典型的「敏感派」情結。

6. 憑什麼啊

喜歡說「憑什麼啊」的人,可能個性比較直接,但卻有幾分神經質,總覺得事情不該是這樣的,但卻這樣發生了。或出於心理失衡,或基於憤世嫉俗,總之,就是看不慣那些與自己意願或想法相悖的事,並重複以這句口頭禪來鳴不平,緩解鬱悶。他們對公平和特權的議題十分敏感,「憑什麼呀」,其實是在表達內心的苦悶或控訴,屬於典型的「憤青」情結。

7. 其實

喜歡說「其實」的人,可能比較內向,但生性有幾分謹慎。他們常常希望能夠更詳細地解釋自己的觀點,以避免被誤解。他們可能對自己的表達不夠自信,害怕別人誤會,因此會用「其實」來強調自己真正的意思。「其實」主要在尋求更多的理解和認同,屬於典型的「解釋派」情結。

8. 反正

喜歡說「反正」的人,可能比較隨和,但卻有幾分消極。他們常常用這句話來表示對事情的不在意或已經放棄。他們可能對現狀感到無奈,覺得無法改變,因此選擇隨遇而安。「反正」其實是在表達一種看似無所謂的無奈和順從,屬於典型的「隨遇而安」情結。

9. 真的嗎?

喜歡說「真的嗎?」的人,可能對事物感到好奇,但也容易感到不安。他們常常需要對方的再三確認,以確定自己得到的資訊真實無誤。他們同時也會對周圍的事物習慣性持懷疑態度,害怕被誤導或欺騙,因此經常尋求確認。「真的嗎?」其實是在尋求安全感和確定性,屬於典型的「懷疑派」情結。

10. 你知道嗎?

喜歡說「你知道嗎?」的人,可能比較熱情、且喜歡分享。他們希望能夠廣傳自己認為重要的資訊,並引起對方的注意。他們可能對自己的第一手資訊感到自豪,或者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和反應。「你知道嗎?」其實是在尋求關注和認同,屬於典型的「需要認同派」情結。

11. 無聊

喜歡說「無聊」的人,可能比較內向與消極。他們常常感到缺乏目標和興趣,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感到無趣。他們也可能對現狀感到不滿,或是覺得生活缺乏挑戰和刺激,因此經常表達出無聊的感受,但也提不出什麼更好的建議。因此,「無聊」其實是在表達一種內心的空虛和無助。

12. 沒辦法

喜歡說「沒辦法」的人,他們常常感到對現狀無能為力、或不想改變,因而選擇接受並順從。他們可能對環境的變化感到無奈,覺得自己無法改變現狀,因此經常用這句話來表達無力和無奈感。

13. 對不起

喜歡說「對不起」的人,算是比較謙虛的人,但內心總習慣藏有一些自責和委屈。他們經常對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安,擔心給別人帶來麻煩,因而習慣頻繁道歉。他們可能對自己的行為標準要求很高,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因此經常用這句話來表示歉意。「對不起」其實是在尋求寬恕和接納,屬於典型的「自責派」情結。

14. 謝謝

喜歡說「謝謝」的人,可能比較親切有禮貌,但可能也較常依賴他人的幫助。他們習慣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激,希望能夠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也對自己和別人的互動非常重視,希望藉由更多的感謝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進而維持好的人際關係,屬於典型的「感恩派」情結。

15. 真的很棒

喜歡說「真的很棒」的人,是一個相較樂觀正向的人,但有時可能也有點容易流於表面。他們習慣頻繁給予他人稱讚,希望藉由正向的語言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們也對自己的表達能力很有自信,希望藉此幫助他人提升自信心,是屬於「稱讚派」的好人。

16. 老實說

喜歡說「老實說」的人,看起來彷彿比較誠實,但其實是習慣性想積極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他們希望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想被誤解或忽視。他們可能對自己的觀點非常有自信,並且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

從上述16個口頭禪中,你會發現,一個怎麼樣的人跟說出怎麼樣的口頭禪大有關聯,因此,除了觀察他人的口頭禪與說話習慣之外,我們也必須留心自己的說話習慣,改掉一些消極的表達、提升語言的正向影響。這不僅會帶給別人正面的感受,改善人際關係,也能讓自己更加正向健康。語言表達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同時也是反映我們內心世界和心理健康的鏡子,若經常使用消極的口頭禪和語助詞,不僅會讓他人對我們產生負面的印象,也會影響我們自己的情緒和心態。

舉例來說,和同事或老闆談論工作的時候,不要把「好像」、「大概」、「晚一點」、「說不定」等不確定的字眼掛在嘴邊,這會讓人覺得你不夠可靠;或是,當對別人的言行舉止有不同意見時,不要讓「你有病啊」、「神經病」等攻擊性的句子脫口而出,哪怕是開玩笑也應該避免,因為這樣的發言容易讓人心裡不舒服,覺得你不會看場合講話、甚至不懂基本禮貌,哪怕你覺得只是隨口說說而已。

因此,當你發現到自己有一些負面的口頭禪或語助詞時,可以練習嘗試用更正向的表達方式來替換。例如,當你下次想說「累死我了」的時候,不妨有意識地改成「忙了一天,現在終於輕鬆了!」;當你想說「隨便,你看著辦」的時候,不妨改成「我覺得這樣做比較好」;當你想說「別問我,煩死了」的時候,不妨改成「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樣一來,我們的語言表達變得更加積極,與他人的互動也會更加和諧,會讓人覺得跟你溝通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喔~

【限時優惠】人際溝通藝術 | 運用心理學打造說服力金三角,優惠價690元

這門課將從實用的溝通基礎開始,幫助你了解言語和非言語的溝通方式,講師將透過實際案例和互動練習,將這些技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並與你練習不同的溝通技術,有效地傳遞自身的想法和感受,讓聆聽者更能完整地接受資訊,無論是在職場上談判,還是在家庭中解決矛盾,都能有效運用這些溝通技巧,提升個人溝通說服力,為自己積極打造更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加入圈圈好友

你可能還會想看

其他文章推薦

焦慮心理 : 未知的世代,我們如何與「焦慮」共存?

現代的焦慮心理,大家都知道不需要太焦慮,實際上卻往往做不到,...

睡眠知識解析!誰偷走你的睡眠?

每個人每天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累積下來人的一...

身邊有遇到「怪怪的人」嗎?你所要認識的思覺失調症

你是否曾在住家、工作附近或是大馬路旁,看到一些感覺怪怪的人?...

失眠怎麼辦?看看心理師怎麼說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習慣犧牲睡眠來應對工作壓力,也已經將...

探索潛意識的力量: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完整介紹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專注於探索潛意識對情緒和行為的影響,幫助...

什麼才叫「做自己」?10個讓你忠於自我的提醒

什麼才叫「做自己」?10個讓你忠於自我的提醒 「忠於自我」可能...

探索更多文章類型